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 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 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 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 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
故事:
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 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 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 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 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 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 是什么。"
绣花应该是谁干的?
例如:
“南方人都很精明,北方人都 很憨厚”。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 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肯饿着,也要 靓着”。
刻板印象的启示:
1、不要从交往对象的性格、地位、 背景出发交往。 2、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穿着 “印象外套” 交往。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 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 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 象。实质在于“强加于人”。
科学研究证明:
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 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 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 的把握。
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在人际
交往中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有些人
却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呢?
例如:
他工作效率高,但个性随便 ——他个性随便,但工作效率高。 他头脑很好,但是男女关系复杂 ——他男女关系复杂,但头脑很好。 他很努力,但最近没有精神 ——他最近没有精神,但很努力。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 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 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近因效应的启示:
1、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要有好的 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否则再好的 “第一印象”也没有用,功亏一篑。 2、与他人之间因一时之气而发生冲 突或是训责别人时,开诚布公,积极沟 通。要记得安慰和道歉,知错马上改, 亡羊要补牢。
一、首因效应 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 指最初基础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 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主要是人的知觉 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 能产生第一印象。
故事: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 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 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 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 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 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 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
首因效应的启示:
1、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自己最吸引
人的品质。第一次和陌生人见面时,应穿着打扮整 齐、干净、谈吐自然,有礼有节、注意使用恰当的 身体语言、适当微笑、行为举止要得体。
首因效应的启示:
2、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尤其是见网友更要注意首因效应带 来错误印象。
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哪里呢?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自来熟? 距离感? 适度的亲近?
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 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 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 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 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 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 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 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人际关系中的 心理效应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单独 生存。 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时间以外, 其余时间的70%将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 间接的沟通上。 亚里士多德:“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 野兽,就是上帝。”
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每人都是过长的筷子, 地狱的人只喂自己,所以喂不进嘴里; 天堂的人相互喂,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1>2。
这个便宜,但是难吃
——这个难吃,但是便宜。
人 际 认 知
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备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认知行为的互动性与印象形成的片面性等特点。
人 际 吸 引
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 1.定向阶段 3.感情交流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认知环节的心理效应
3、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 4、我们在看待人或事物时,要历 史地、全面地看,而不能只看一时一 事,这样才可避免因近因效应导致的 认知偏差。
三、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由于主观推断而形成的 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往往从一个局部出发,进 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 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种光环,又称 “光环效应”。
某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 得出结论: 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 聪慧和工作能力强; 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 具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 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 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
某博士在一项研究“探索你的心 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4000名失业的人中,只有10%,即 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 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 曾发展自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
表现:
1.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 2.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人
3.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
投射效应的启示: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3、在交往中遇到问题要理性分析,要学会辩证地、 一分为二的对待别人和自己。“已所不欲”时“勿 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五、刺猬法则 心理学上讲的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 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保 留彼此之间的美好印象,又能避免因为走得太 近而带来伤害。
刺猬法则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一个实验 :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 ,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 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开了。可天气 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 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 ,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 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 得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 同学B的考试评价 • 第一次考试为乙 • 第二次考试为乙 • 第三次考试为甲 • 评价: 第三次考试侥幸得甲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Sabrina
全球最大病毒研制员:Sabrina
心理学实验2
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 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 科学家。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 其性格特征。结果甲组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 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乙组说:深 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 家探索的意志。
3.注意克服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误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以貌取人
二、近因效应 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 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的过程中, 人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会 掩盖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十个好,百个好,一个不 好全遮了。以新代旧
3、要尽量消除“偏见”,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多角度分析取舍。 4、正确利用晕轮效应,会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
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所谓 的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 不同的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哪的人坏? 哪的人有经商人有经商头脑?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 桑戴克于20世 纪20年代提出 。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 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 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 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 品质。
正的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 眼里出西施
负的晕轮效应——厌恶和尚,恨及 袈裟
举例2、
有的大学生平时一贯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 错事,或犯了一点错误,就容易给别的同学留下 很深的负面印象。 与此相反,有的大学生平时表现一般,但一到评 优或选班干部时,着意表现自己,做一点表面文 章,也容易迎合一部分同学的好感。 有的大学生之间长期交往密切,关系融洽,但往 往因为一件小事,就闹矛盾,不团结,甚至反目 为仇,完全不考虑平时的愉快交往。

2 斯通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 。
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 ,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 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 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 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 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 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 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与首因效应相反,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 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所留下的印象 也相对深刻,最后的印象就会冲淡或盖过以往 的印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产生于 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