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适

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适

浅谈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诊断与调适张 晓(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 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

影响心理承受力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铸造科学思维,提高认知水平;二是学会正确归因,引导学生释放消极情绪;三是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四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五是倡导自我教育和同学互助,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调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11-0113-04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

心理断乳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

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显示,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或者说是大学生抵抗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日趋降低。

心理承受力指的是个体承受或者应对压力的能力。

[1]心理承受力是一种多维能力,主要包括应付环境变化的认知评价能力、情绪情感能力、意志耐受能力和行为反应能力。

[2](P605)提高心理承受力,防治心因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一个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当前,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角色转换与适应的障碍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适应的过程,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生活基础等相差很大。

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

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社会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而不少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会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目前,由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其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其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

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会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会加重,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3.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此外,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学非所爱,再加上心理承受力低,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

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

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生活的压力主要是来自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不善于为人处世,以及生活贫困。

就业的压力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精神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可能导致其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4.情感困惑和危机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是性困惑问题,大学生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压抑。

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产生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不少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步入爱情的殿堂。

但由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往往过于浪漫,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恋物癖等。

二、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在生理发展方面,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生理成熟期普遍前移的鲜明特点。

人的生理发育速度、发育状况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社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理发展状况。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与世界密切合作,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普遍改善,因此,他们的生理发展普遍呈现成熟期前移的鲜明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生理机能与器官逐步发育成熟,主要体现在:体格发育日臻完善;内脏机能显著增强,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性机能日趋成熟。

随着性机能的成熟、性激素的增加,大学生会产生一些从未体验过的生理变化。

如果对生理的这些变化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期压抑或放纵自己,就会影响心理正常的发展。

另外,生理上的缺陷或自己认为是缺陷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而是一味苦恼和悲观,也会影响人的心理承受力,产生自卑心理。

2.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青年中期是心理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但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

由于我国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学生身体发育快,但身心发展呈不平衡状况较为普遍,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

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在掌握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他们似乎与成人无异。

但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适应等心理发展基础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稚嫩性和盲从性,其心理倾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富有理想又易脱离实际,热爱生活又易因受挫而悲观失望,思维活跃又易于偏激,自我意识强又难以对自己客观准确的定位。

因此,经常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冲突、心理困惑。

这些心理冲突和困惑是与其心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存在的反映。

当人的认识产生障碍时,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会显著降低,会出现判断和推理错误、记忆减退、记忆错乱甚至妄想等症状。

3.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庭、学校和社会。

孩子出生后到上学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没有得到父母的细心关怀,而被忽视、抛弃,受到敌视,他们长大后就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并产生神经官能症的精神防御症状,他们将用这种方法去应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也是大学生与同龄人交往和共同生活的地方。

大学校园内的环境氛围,如学风、班风、校园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方法、考试与考查的形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只关心他们的政治思想、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而忽视对他们心理状况的了解和重视,会使他们潜意识中的需要受到压抑、情绪会明显低落,如果心理承受力低,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又常常会引起大学生心理害怕、紧张、忧郁。

如不及时引导和解释,就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三、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调适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并非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反映。

可这个支流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大学生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

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脆弱给大学生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还是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来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现象,要根据其心理特点,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铸造科学思维,提高认知水平人们虽然不能选择压力情境,但是可以决定对刺激进行何种理解与评估,从而间接影响、缓冲压力的性质。

大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压力,很大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别人的认识、对挫折的认识都不尽合理。

理性、自信心、积极信念这三种具有认知属性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我们对压力的感受和评价。

具有理性的个体会冷静、理智地分析情况,而缺乏理性的人会表现出思维逻辑的混乱、情绪冲动,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高自信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体验到挑战感,低自信者认为压力无法应付,体验到危险感。

积极信念,即善于从积极方面看待事物的认知方式。

所以,提高心理承受力,就是在认知方式上培养学生理性、自信、乐观的科学认知习惯,客观、全面地分析压力情境,引导学生改变需要,调整动机,转变兴趣,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提供正确的信息。

2.学会正确归因,引导学生释放消极情绪人的情绪虽然起伏变化很复杂,有的甚至难以清楚地找到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那些带有负面倾向的情绪。

但是,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其根源都是自身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直接与间接的产物。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要适度把握。

心理承受力高,就意味着个体调节情绪的自我控制水平高。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很容易在自身认识、学业发展、人际交往、情感等人生重大问题上产生负面情绪。

根据心理学关于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结果,有着悲观解释模式的人往往对不利事件做内部的、稳定的和一般的解释时,产生的后果是人很被动,没有成就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乐观的归因方式对不良情绪的调整和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学会理智性反应,避免情绪性反应。

情绪性反应伴随着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冲动性,结果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而理智性反应是受挫后冷静理智地审时度势,经过慎重缜密地分析思考,既仍然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又能根据客观现实和自己能力条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更符合实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人的一生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挫折。

挫折的来临既是坏事,又是好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