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心理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也 在逐年提高,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生 活上的某些需要受阻。
经济消费的困顿(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的影响——经济
拮据的现实——经济消费所产生的自卑感和挫折感。)
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但由于自身及外部因素,大学生会遭受到各种人际交往 挫折。
人际交往的瓶颈(强烈的人际交往的需要——接触社会
时间短,生活阅历浅,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缺乏人际协调能力和交 往技巧——遭遇到人际交往挫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性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 熟,心理上已经产生了对异性的浓厚兴趣,开始关注、寻 找异性朋友。
爱情,伤不起(恋爱的需求,寻求亲密感——恋爱观、道
挫折情境 (挫折源)
考试失败 恋爱失败 竞选失败 应聘失败 比赛失败 ……
挫折认知
挫折的三要素
挫折反应 (挫折感)
实际遭遇到的挫折 情境的认知; 想象中可能出现的 挫折情境的认知。
愤怒、紧张、焦虑、 犹豫、躲避或攻击 等情绪和行为反应
世上的事情,永远不 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 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 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 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
(二)挫折的性质
1.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2.挫折的两面性
3.挫折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可以转化
4. 挫折的差异性
(一)挫折的积极意义
1.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吃一堑,长一智) 2.激发人的活力和进取精神(愈挫愈勇)
3. 磨砺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耐受力(忍人所不能忍,为人
所不能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人”比比皆是——“众星捧月”感消失)
繁重而紧张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
考核、自学能力等等)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集体生 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苦读圣贤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格的集体生活管理模式,寝 室生活事务的自我管理——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而不能适应这种生活。)
挫折排解力的标志
解除挫折冲突时间的长短。 解除方式的性质。(积极方式和消极方式) 挫折解决的结果。(适应和不适应) 排解挫折的经验和技术。
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很不相称的幼 稚行为,采取倒退到童年或低于现实水平的行为来取 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怀,从而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产 生。
固着:又称病态固执,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后,
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尽管反复 进行这些行为并无任何效果,于事毫无裨益,但仍要 继续这种无效的行为,而不能以其他更适合的行为取 而代之。 固着一般发生在性格内向、倔强、看问题片面的 大学生身上。
出现攻击行为。 ①直接攻击:是个体受到挫折后,把愤怒的情绪和行为直接指向
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例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采取嘲讽、谩骂、殴打等伤 害行为。
②转向攻击:是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自我或与挫折源不相关的其
他人或事物上,如自我折磨、自我虐待、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 人发泄怨气等。
Hale Waihona Puke 冷漠:是一种与攻击行为相反的行为反应,它指
(二)受挫后消极的行为表现
受挫后的消极行为表现,是指大学生遭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带有强 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
1.攻击 2. 冷漠 3. 退化 4. 固着 5. 逃避
6. 轻生 7. 反向 8. 压抑 9. 文饰 10. 投射
攻击: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常常会引起愤怒情绪,
升华:是指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
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 或欲望,或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 去,用另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 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来代替,借此弥补因受到挫折而丧 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挫折所造成的痛苦,以保持情 绪稳定和心理平衡。
4.修正人的行为目标和处世方法 ……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 没有辛苦,何来成功; 没有磨难,何来荣耀; 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佩恩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挫折的消极影响
1.导致紧张状态
2.导致生理疾病 3.导致心理和行为失调
(1)影响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2)影响个人的抱负水平。 (3)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 (4)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
1.生理因素 2. 动机强度 3.自我期望值 4.个人抱负水平(一个人对
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
5.社会支持 ……
洪战辉,1982年出生。
1、挫折是什么?
2、挫折二三事。(请静下心来回忆你的经历,在你走过的人生历
程中,你在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是否遇到过挫折,把它列举出来。)
3、雨过天晴。(你是如何度过的,度过后的心情怎样?)
第一节 挫折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挫折表现
及成因
第三节 如何应对挫折
压抑:是指将其学习、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不知
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里,不再想起,不去回忆。由于 压抑、痛苦的经历似乎被遗忘了,使人在现实意识中 感受不到焦虑和恐惧。
文饰:是指当人们的行为未达到目标,或不符合
社会规范时,为了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 痛苦,在外部寻找某种理由或托辞对自己的行为给予 某种“合理”的解释。文饰有“酸葡萄”心理和“甜 柠檬”心理两种反应方式。
例如:一个男大学生因追求一位他钟情的女同学遭到失败时,
他将受挫的动机转向参加活动、拼搏考研等积极进取的行为来抒发其 受挫的情感。
补偿:是指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
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 替原有的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 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投射:是受挫者把自己内心的不被允许的愿望、
冲动、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转嫁于他人或其他事物 上,说别人也是如此,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内疚和焦虑, 摆脱自己内心的紧张心理,逃避心理上的不安,从而 保护自己,并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一)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家庭影响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二、大学生常见的挫折表现
三、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一)学业挫折 (二)生活挫折 (三)人际交往挫折 (四)情感挫折 (五)人生发展挫折 ……
(一)学业挫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在学习上面临新 的竞争和考验。
心理落差的冲击(高中时的佼佼者——“才子”、“能
逃避:个体遇到挫折后,往往不敢面对现实、正
视现实,而是采取鸵鸟政策,躲开受挫的现实,放弃 原来所追求的目标,希望远离失败、挫折。
轻生:是受挫者受挫以后表现出的一种极为消极
的行为反应,也可以看做是受挫后针对自身的一种典 型的特殊的攻击行为。
反向:是指把自己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不被允
许的愿望和行为,以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 出来,以掩盖自己的本意,避免或减轻心理压力的行 为反应。
深渊。
——巴尔扎克
个 体
需 要
动 机
行 为
预定目标
干扰或阻碍 干扰或阻碍
无法转换 无法转换
无法克服 无法克服
转换目标
产生挫折感
产生挫折感
试分析:考试失败后的挫折感是如何 产生的?
挫折的条件
有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
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 绪反应
一、挫折的涵义及性质
二、挫折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三、挫折感的影响因素
(一)挫折的涵义
挫折:通常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
达到预期目的。(日常定义)
挫折: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无法
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得不到 满足和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可能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惆怅,也可 能表现为忧伤、沮丧、悲观、绝望。(心理学定义)
(二)主观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 2、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3、自我认知偏差 4、人际交往不是 5、动机冲突 6、性与恋爱问题 ……
一、抗挫折素质的涵义
二、大学生抗挫折素质的培养
挫折承受力(耐受力) 抗挫折素质 挫折排解力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 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 “排挫力”:指个体遭遇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 调适,积极改善挫折情境,摆脱挫折心态的能力。
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表同: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自觉地效仿他
人的优良品质或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 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社会的要求,从 而在主观上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念与勇气;或者是把别 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身上,或 者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 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注意!补偿的两面性。由于个体要实现的目标有
高尚与庸俗之分,挫折后对补偿的选择也有进取和沉沦 之别,因而决定了补偿有积极与消极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