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挫折心理及自我调适

挫折心理及自我调适

大学生挫折心理及自我调适研究摘要:挫折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的十分重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发现,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是由于挫折引起的,对大学生挫折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需要,这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内容分为: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内涵的认识;二.大学生挫折感的影响因素(包括1.动机强度,2.自我期望值,3.个人抱负水平,4.个人容忍力);三.大学生挫折的形成原因(包括1.自然环境原因,2.社会环境原因,3.学校环境原因,4.自我认知原因,5.人际交往原因);四、大学生如何自我调适挫折。

本文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挫折;原因分析;自我调适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涵义什么叫挫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失败、失利。

《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包括狭义的挫折和广义的挫折。

狭义的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使个人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而广义的挫折除了指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沮丧、痛苦、失意等心理反应外,还包括心理应激、心理压力、心理冲突、丧失等等。

这里的挫折就指的是指由应激、压力、冲突、丧失等原因引起的个体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就是挫折心理或挫折感。

如一位学习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努力,准备报考理想中的大学去读研究生,但在昨考前,一场大病却将他送进医院,使他无法进行盼望已久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打击使痛苦、失望,久久不能平复。

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第二,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第三,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

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因此,大学生需要正确科学的对待挫折。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因素影响挫折感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动机强度挫折的产生与否和个体的需要、动机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动机一旦产生之后便引导个体行为指向目标,但动机产生之后可能遭遇到的结果有四种:第一,动机无需特别努力即可达到目标;第二,动机的实现可能受到阻碍或延迟,但最终可以达到目标;第三,当一种动机正在进行之中,忽视会产生一种较强大的动机出现,使个体放弃前一动机而选择后一动机;第四,动机行为受到干挠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挫折、沮丧、失意。

只有第四种情况是挫折。

因而,需要越迫切、动机越强烈,受挫后,挫折感越强。

(二)自我期望值对任何事物的自我期望与现实都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考虑主观愿望,人为拉大二者之间关系,就会产生挫折感。

表现有三种情况:(1)期望值绝对化——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有的学生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学业中的失利、失恋等都看作不应当发生的,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圆满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遭遇失败与挫折时,变得束手无策,痛苦不堪。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是喜忧参半的事情,看到的只是消极的一面。

例如:一次评优失利就认为整个评优体系有问题,从而只看到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一面。

(3)无限夸大后果——有些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象得非常糟糕、可怕。

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越想越消沉,情绪越陷越恶劣,最后难以自拔。

例如:一次考试失利,就对自己全面否定,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无限延伸,学业不佳,不能考研,不能考研就不能有好工作,如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的前途等。

(三)个人抱负水平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

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

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即抱负水平低。

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

常遇情况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80分甲非常满意;乙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同学感到失败。

丙同学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较最低。

(四)个人容忍力个人容忍力是人们遇到挫折时适应能力的差别。

个人容忍力不同,人们对挫折感受的程度也不同。

有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人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会焦虑不安、灰心丧气。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健康状况、个性特征、过去挫折的社会经验、个体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对挫折质量的思想准备等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挫折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引起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很多,从总体上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生活环境艰苦、所学专业不理想、教学设备条件差、同学关系紧张、考试成绩不佳、家庭和个人的异常事故、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方式的欠妥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的限制等,是引起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客观原因。

个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基础知识的薄弱、体力能力和智力上的不足,思想方法的片面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以及个人的动机冲突等,是引起大学生心理挫折的主观原因。

挫折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自然环境原因自然因素是指非人力所能及的一切客观因素。

例如自然灾害、台风、地震、酷热、洪水、疾病、事故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疾病、家庭遭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等都可以导致挫折。

如正当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收到一个极有影响的工作单位的面试通知,设想着美好的前程之时,一场突然其来的大病却使他不能参加面试,从而丧失了应聘的良机而产生的失落感。

(二)社会环境原因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时期,既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行为模式等方面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客观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的评价、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仍面临更为激烈的职业竞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心理挫折,尤其是长线专业或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心理反应更为强烈。

(三)家庭环境原因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家庭贫穷、双亲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管制或放任不管,他们上大学后,有些人表现得蛮横无礼或做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有些人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也容易产生心理挫折。

(四)自我认知原因在校大学生处于平均年龄在18—22 岁之间,他们在生理上多已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发展远没有成熟,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同时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

另一方面,还有少数学生自我评价是消极被动的,一遇到困难、阻碍便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结果就会变得畏缩不前,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

(五)人际交往原因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增长见识、获得友谊。

但是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习惯、文化背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每个大学生入学后都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遇到过人际交往挫折,占到75.9%,这说明由于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挫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对人际交往挫折感到无所谓的大学生只占3%,这个比例非常小,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

其中反应一般和不强烈的占46.2%,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遇到人际交往方面受挫时能够很好地进行处理,但反应非常强烈的占11.7%,强烈的占15%,这个比例也不小,应引起学生工作者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交往障碍而产生的挫折心理。

四、进行合理的自我调适,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受挫后,他们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感到困扰、不适应,甚至痛苦,这些都对其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种反应有的不明显,有的不明显。

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复,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习惯表现方式。

因此,大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自我调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的一生中,挫折和逆境不可避免。

然而,同样是面对挫折、困难,每个人的反应却是不同的。

有的人退缩了、沉沦了,有的甚至采取了极端形式;而还有一些人则不屈不挠,勇敢迎接挫折和困难带来的挑战,积极应对挫折,进而战胜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

因此,以何种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对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一个人有无正确的人生态度,往往在对待挫折的态度上最能表现出来。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充满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培根说的“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即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二者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二)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磨练,社会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不到位,要么高估,要么低估。

他们一般有着极其的成就动机,总想出人头地、大展宏图,因而对自己的目标定位过高。

但是社会环境总是非常复杂的,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却又缺乏迎接挫折与困难的心理准备,常常在挫折面前又表现得信心不足而迷惘无措,情感表现得敏感、脆弱。

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就是指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成长要求,恰当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不足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考试原本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由于自己身体不好或试题偏难,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时就要作好两种心理准备,一是自己超常发挥,如期取得好成绩,二是无法克服困难,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会原谅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