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经济损失估算基本理论赵东红郑州大学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摘要在阐述事故损失的概念机分类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的一些事故经济损失估算的理论和方法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关键词事故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方法1 事故损失的分类1.1按损失与事故事件的关系,事故损失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类。
美国安全专家海因里希(H·W·Heinrich)和我国的有关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都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但其分类的口径有所差异。
在国外,伤害的赔偿主要由保险公司承担。
于是,海因里希损失计算方法把由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定义为直接经济损失,而把其他由企业承担的经济损失定义为间接经济损失。
在我国,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财产的价值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因事故导致的产值减少、资源的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
海因里希在早期研究中通过对伤亡事故损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为1∶4的结论。
我国的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项目中,包括一些在国外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的内容,所以,我国的伤亡事故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所占的比例较国外的大。
1.2按损失的经济特征,事故损失分为经济损失(或价值损失)和非经济损失(或非价值损失)。
前者指可直接用货币测算的损失,后者不可直接用货币进行计量,只能通过间接的转换技术对其进行测算。
1.3按损失与事故的关系和经济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事故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非经济损失和间接非经济损失四种。
这种分类方法把事故损失的口径作了严格的界定,有助于准确地对事故损失进行测算。
1.4按损失的承担者划分,分为个人损失、企业(集体)损失和国家损失三类。
1.5按损失的时间特性划分,分为当时损失、事后损失和未来损失三类。
当时损失是指事件当时造成的损失;事后损失是指事件发生后随即伴随的损失,如事故处理、赔偿、停工和停产等损失;未来损失是指事故发生后相隔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的损失,如污染造成的危害、恢复生产和原有的技术功能所需的设备、设施改造及人员培训费用等。
2事故经济损失的构成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但在不同国家、地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含义不尽相同。
在西方国家,伤害的赔偿主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于是,把由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定义为直接经济损失,而把其它由企业承担的经济损失定义为间接经济损失。
我国对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划分是按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UB6721-86)而定。
该标准把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的财产的价值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把因事故导致的产值减少、资源的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它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
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中,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在事故发生后经过统计、累加便可得到,而间接经济损失中的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可以根据实际停产、减产时间乘以单位时间的利税计算得出。
至于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等经济损失,因难以简单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所以在实际发生事故时,这部分损失往往不予估算。
这种处理方法极不合理。
为此,须提出一些较为科学、实用和简洁的事故经济损失估算模型。
3 国外事故损失的计算方法3·1 逐个费用相加法把在特定期间内每起事故的费用相加就是特定期间内的总费用。
除了事故发生率极低的小型企业外,这种方法由于太繁琐而实际上难以实行。
其中,日本的野口三郎的费用计算方法比较有代表性,把事故损失相关费用分为七类,分别是法定补偿费用(支付保险部分)、法定补偿费用(日本公司负担部分,歇工4天以下的歇工补偿费)、法定补偿以外的费用支出,事故造成的人的损失、事故造成的物的损失、生产损失和特殊损失费,将这七类费用累计相加,就可以估算出事故的总损失。
3·2 倍比系数法在工伤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条件下,由于保险费用是清楚、明确的,只要知道了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的比值,就可以求得间接费用,从而求得总费用。
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期得到不同的倍比系数:如海因里希(H·W·Heinrich)对在某私人公司保险的企业5000个事故案例的考察及对有关企业的研究和访谈得出直间比为1∶4;英国的OU(HSE)提出直间比为1∶8~36,其中比值因行业而异,保险费用包括工伤保险、物质保险、火灾保险等所有的保险费用。
直间比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其分子、分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分子(直接费用)的因素,主要是工伤保险费用。
工商保险制度的不同,导致对同一例伤害的保险费用不同。
影响分母(间接费用)的影响因素有行业危险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和预防措施的完善程度、失业率的大小、经济状况、发生物质损失的可能性。
同时影响分子、分母的因素有事故的严重程度、安全管理水平和对受伤害者的关切程度。
然而由于事故的多样性、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及社会因素的复杂性,拿一把钥匙开万把锁的省事方法将不会得到对于企业事故经济损失的可靠评估。
即使在一个企业里,用单一的倍乘法也很少会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结果。
3·3 分级平均费用估算法将职业伤害事故按程度分为不同的几级,无伤害事故单列一级,通过小规模试验研究求出每级事故的平均间接费用,乘以每级事故的发生次数,然后把各级费用相加求出总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费用和未予分级的死亡事故、永久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事故的间接费用,就是企业事故经济损失总费用。
分级计算的好处在于能得出有利于预防工作的有用信息。
事故总费用只说明其财政后果,而不能提供关于预防工作的任何启示;能得到接近总费用的近似值,因为某一级平均费用的不精确性和误差对其他级的费用没有影响。
3·4 现场跟踪基础上的放大样法在一个不太长的能代表企业各生产阶段(其中包含主要生产装置和主要操作程序)的连续或离散的期间内,在现场跟踪记录所有的事故,求出该期间内企业事故经济损失的总费用,然后按考察期间与总期间的比例放大到总期间的总费用OU(HSE)于1990~1991年开展的此项研究选择了五个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建筑工地、奶油厂、运输队、海上油台、医院,期间一般的13周左右,最长的18周,职工人数80~700人,安全卫生水平属于平均水平,对象是可以预防的所有事故此项研究中的保险费用包括所有种类的保险的费用。
这种方法的可靠性是最高的,相应的,为此进行的投入是各种方法中最大的,因为涉及到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4 我国企业事故费用项目的分类和计算方法4.1 事故费用项目分类4.1.1 保险费用在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保险费用按保险机构给企业的费用通知计,有关的费用是清楚的、众所周知的。
在没有实行工伤保险的情况下,与这部分相当的费用项目是: a医疗费用; b护理费; c辅助器具费; d工伤津贴; e伤残抚恤金; f伤残补助金; g安家补助费; h 到达退休年龄后的养老金; I工亡补助金; j丧葬补助金; k供养亲属抚恤金; l其他有关费用。
4.1.2 非保险费用(1)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和其他费用 a急救费用; b运送受伤害者去企业外医疗处理的交通费用; c企业承担的企业外医疗费用; d企业自愿付给受伤害者及其家庭的补助金;e其他费用(葬礼补助、探望费等)。
(2)与所付的非生产性质的工资有关的费用①受伤害者:a受伤害当天的时间损失费用;b 缺工期间企业支付的工资补贴(工伤保险金之外);c返回工作后因看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时间损失费用。
②其他工人: d事故发生时因救助、观望、混乱而损失的时间费用; e事故发生后因设备损坏或因需要受伤害者的产品或协助而停产造成的时间损失费用; f事故调查中被询问、取证等损失的时间费用; g为复工、维修、整理花费的时间费用。
(3)财产损失费用 a建筑物、机械、装置、护具等的维修费用; b建筑物、机械、装置、护具等不能再继续使用时的损失费用;c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损失费用;d动力、燃料等的损失;e其他物的损失。
如有物质(及设备、房屋、车辆)保险,则计入相应费用。
(4)生产损失费用 a为弥补减产而多负担的支出(加班等);b因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延期费等费用; c受伤害工人返岗后能力下降或转轻度工作造成的工资损失;d新替换的工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工资损失;e减产造成的工资损失(群体); f停产、减产造成的利润损失。
(5)其他有关费用 a替换受伤害者的工人的雇用费;b替换受伤害者的工人的培训费;c罚款;d与诉讼有关的费用;e清除环境污染的费用;f其他因事故造成而由企业负担的费用。
4.2 事故费用的计算方法4.2.1 关于“急救费用”和“运送受伤害者去企业外医疗处理的交通费用”急救费用=急救物资费用+急救护理者(非企业人员)工资或报酬交通费用指出租车、急救车等的费用。
4.2.2 关于“与所付的非生产性质的工资有关的费用”缺工而被付酬的时间×企业支付的平均单位时间工资额注:a.“单位时间”可根据情况用“小时”或“日”;b.对于多人的情况,缺工而被付酬的时间可用涉及的人数乘以平均每个工人损失的时间;c.涉及到不只一次的情况,缺工而被付酬的时间可用次数乘以平均每次的时间;d.涉及超过一年的时限,工资额须按工资增长率或通涨率进行非当前年的调整。
4.2.3 关于“财产损失费用”机械装置等不能再使用时的损失费用=净值-残值+拆除费用半成品的损失费用是产品最终价值的一个比例。
如果原材料全部损失掉,相应的损失额等于替代的新材料的费用。
有时,还要加上清除的费用。
4.2.4 关于“生产损失费用”加班费用=加班的人数×(加班工资-正常工资)+额外服务费用(照明、供热、清洁等)受伤害工人返岗后能力下降或转轻度工作造成的工资损失=产量减少或轻度工作的时间×受伤害者单位时间工资×(1-此期间产量占正常产量的平均百分比)新替换的工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工资损失:如替换者工资=原受伤害者工资,则工资损失=替换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的时间×单位时间工资×(1-此期间替换者产量占正常产量的平均百分比)。
如替换者工资<原受伤害者工资,则工资损失=上式-替换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的时间×工资差额减产造成的工资损失=减产的时间×涉及的工人人数×工人平均单位时间工资×产量减少的平均百分比停产、减产造成的利润损失=减少销售的产品量×单位产品的利润4.2.5 关于“其他有关费用”雇用费包括选拔、体检、广告等费用。
对一个企业而言,新工人雇用费和培训费一般是一个已知的固定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