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研究报告
在山地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出发: 一针对特定区域设计全面的山 地旅游产品体系;二基于游客 动机设计山地旅游产品;三基 于产业融合发展设计山地旅游。
THANK YOU
02 发展历程
2018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主题 为“天人合一·高品质生活”,有力推动 了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推广健身休闲 运动方式作为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 动大会的举办地,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
2020
作为中国的“旅游新贵”,贵州的 山地旅游业在近五年来得到了跨越式 发展,后发赶超的势头强劲,旅游产业实 现了品牌化、规模化质变。
在山地旅游开发过程中, 坚持保护性开发、市场导向和 因地制宜特色化的原则。加强 山地旅游环境保护,对其山地 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开发, 并注重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资源 项目,使当地的山地旅游资源 的开发保护工作实现有效优化, 进一步带动其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提升档次,规范经营,培 养专业的山地旅游专业人才,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更好的 总结山地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 未来的发展前景。.
资源丰富,山地景观与民俗风情相得益彰
一、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奇观。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完整,占全省总面积的 61. 9%,涵盖几 种 典型喀斯特地貌和岩性特征。森林覆盖率高达39. 93%,森林富氧离子含量 较高,拥 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森 林、洞穴、水域生态系统,使得贵州无愧于“山 地公园省”的美称。
理论上,我国虽然在很早就开始了对山地旅游的研 究,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研究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 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界定、资源评价与分析等多个方面; 研究过程中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少有理论研究 ;而 且定性研究占较大比重,定量研究快速增加,质性研 究和跨学科研究出现并增多。
实践上,我国的大部分山地旅游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使资源保 护、资源开发与资源利用三者之间达 到有机的平衡,并且,为我们的景区 带来最大的收益,是我们在接下来的 山地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 题。同时,我国山地旅游的理论研究 与实践应用存在脱节,理论研究有一 定的滞后性。
贵州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支 持黔东南自治州加快旅游业 发展的意见》从加快推进旅
和山地特色的运动品牌项 目。
很多著名的山地运动项目在 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 吸引了大量国际上知名的山 地运动选手前来参加。这些
贵州省各地州市从城市规划
游综合改革、加强旅游基础
特色项目使得贵州作为全国
建设的层面开始增加城市内 山体公园、山地运动设施的
2019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以 “天人合一·文化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 为主题,旨在展示高品质开发山地旅游 业态、高标准优化山地旅游服务、高 水平完善山地旅游设施。
02 发展优势与机遇
形成了一批具有贵州民族
从上至下对山地旅游资源 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逐渐提 高。
政府政策积极鼓励与扶持 贵州山地旅游发展。
设施建设、等八大方面,明 确了15项具体工作,支持黔
代表性的举办户外山地运动 国际赛事的省份之一。
d
建设。在贵州大学等高校逐
东南打造世界级山地民族文
步设立了山地户外体育运动
化旅游区。
专业及相关课程体系,积极 培养山地运动项目的专业运
d
d
动员教练等。
d
PART 3
结论与启示
我国的山地旅游是具有极大发展潜 力的,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 实践应用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拓展空 间。
03 山地旅游的发展模式
欧洲以阿尔卑斯山为主体,主要形成以山地徒步和滑雪的旅游方式,进一步升级为小镇模式。尤其是法国、 奥地利这些国家,都是依托于阿尔卑斯山,更依托于滑雪产业。
北美则是山地度假和峡谷探秘的结合,大规模的户外运动成为主流,也引导了全世界的山地旅游,总体形 成了资源多样化、产品多样化的状态。
2017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以 “天人合一·健康生活”为主题,全面体 现“旅游、运动、健康”三者的内在 关系,引导健康绿色生活方式、推动旅 游与体育深度融合、推广健身休闲运 动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大会释放的发 展“红利”。
2016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发布 了《世界旅游减贫贵州宣言》,从国际 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共同减贫。
01 结论
02 启示
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构建 研究范式.
理论研究
进一步深化和扩宽研究内容,形 成研究体系。
进一步扩展研究地域,丰富 研究尺度
坚持学科融合,创新和丰富 研究方法
03
实践应用
提升山地旅游的品质,打 造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加 强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 强化山地旅游服务监管机制, 改善山地旅游的交通状况,提 高其可进入性。
02 自然条件
国内发展山地旅游的自然条件
中国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666万平 方公里,占大陆国土总面积的69.4%,由此形成 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景观,也构成了民族文化 的成长环境。
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农业文明的时候,聚集 在平原,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谋生。到了工业化时 期,工业文明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谋求 的是发展。到了后工业化的时期,进入生态文明, 所以要聚集到山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使人类的活动能力极度扩张,活动范围无远弗届,上天入海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但 是,容纳大规模旅游客流的领域毕竟不是这些产品,尤其是休闲度假的刚性需求,迫切需要开拓新的领域,山 地旅游被市场推向了前台。
中国山地形成了形态多样、景观丰富、民俗特色的多样化特征,使得中国山地旅游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至少应该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中国模式。
2020
山地旅游
CONTENT
01
山地旅游 的背景与模式
02
以贵州为例谈 山地旅游
03
山地旅游发展 结论与启示
PART 1
背景与模式
01 山地文明
山地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的生活之地,大体可以分成平原、山 地、草原、水滨四大类。在历史过程中,由 于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选择,人们总是趋近于 向平原和水滨聚集,因此山地被长期边缘化。
04 发展优势
人口基数大
2019年,中国旅游总人数超过60 亿人次,构成了海量特征。
度假需求变成刚性需求
传统资源不足,度假产品短缺, 中国人的度假需求外溢。
旅游业的转折点
由于疫情爆发,导致旅游消费开 始往回转,对中国山地旅游发展 是一个重大的机会。
PART 2
以贵州为例谈 山地旅游
01 资源概况
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 口的38. 83%,各民族在此世代杂居,相互融合, 不同民族的建筑、风俗、语言、服饰、节庆祭祀、歌舞技 艺等,数量众多,风格迥异, 世代传承,多姿多彩,形成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 观。
02 发展历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5
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发布世界山 地旅游领域代表性文件《国际山地旅 游贵州宣言》,成为推动山地旅游发展 的基本原则,黔西南第一次在国际视 野下掀开了美丽面纱。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阿尔卑斯山、北美落 基山、南美安第斯山脉、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等都是著名的山地,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 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文明。
山地文明形成多样化特点:一是形态多样 化;二是历史延续性;三是对自然的敬畏; 四是对宗教的本能;五是对外来人的亲近。 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短缺要素,从而引 发市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