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学习体会亳州一中张素娟细细读完《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掩卷沉思,课堂、课下的一些情形又重新浮现眼前。

其中有快乐,感动,惊喜,也有尴尬,无奈与困惑。

在教师责任心的驱使下,怀着对英语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我在浩瀚的因特网上搜寻,惊喜地打开了一些著名英语教育人士的博客,(如刘道义,包天仁等)。

品读着这些语言教育大师的心声,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新课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目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

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诸如关于教学观转变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问题、关于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关于把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的问题等等。

为了促进改革的深入开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我认为一线教师中关于新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怎么老是“新课改”,“新教材”,成天都是“新”?自从我参加工作2000年到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几乎年年我们都参加“新课程”培训。

这几年的论文评选中,论文标题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新课标下”、“新课标理念下”或“新课改下”。

这几年改革幅度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使很多一线教师对课改认识不清,对教材分析不透从而导致了教学上的盲目性。

为什么老是在改呢?实际上,建国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8次课改。

目前课改正在调整和转变,正处在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上,也可能还会进行下一次课改。

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原理。

如果每次课改都是成功的,那么我们还用课改8次么?改革创新是永恒的,是动态的。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实践任务,我们以及课改专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问题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

一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尚不足。

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个别还算比较年轻的教师,根本不理会新课改的事,而是仍然坚持按照自己的那老一套去教学生,好像新课程与他们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干脆考倚老卖老,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穿新写走老路。

尤其是高三的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为了给学生系统的复习基础知识。

培养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经常不得不填鸭式的灌,搞书山题海战术打时间仗。

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高一高二轰轰烈烈搞课改。

到了高三就完全变了样、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

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

问题三:极左冒进,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教育实践界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现在有的课堂活动看起来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有串联活动之嫌,使用的结果可能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会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一些顽皮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所以,课堂不应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而是内容和的有机结合。

问题四: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有的教师,迫于学校压力或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应付几篇“论文”。

自己在论文中写的什么,有什么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谈不上运用。

而有些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科研成果累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

新课改中必须注意的几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所有英语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都必须坚持不懈的更加深入全面的推进新课改。

但是,绝对不能盲目。

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认清几组关系:外语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诸如: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功能,还有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读写与听说、母语与目的语、机械操练与交际性练习、准确性与流利性等等。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这些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挑战。

1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新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它的出台大大地改变了英语的教学,它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似乎与高考要求的“掌握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培养基本技能”有一些矛盾。

过去,很多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为了应对学生高考的需要,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词汇运法,语法规则,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帮助他们应付高考。

而现在,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再搞“题海战术”,不少教师和家长都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担忧。

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近两年来,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标的试行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动,英语高考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在进行改革。

但是,必须看到,高考的体制和内容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高中课标所提出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来彻底改革,在这种现状下,高三的教师,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帮助学生为高考作一定的准备,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有益的。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真正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力和基础语法知识)的高中学生,应当是任何类型和内容的考试都不怕,都能考高分。

应当看到,“高分低能”的情况已在大大改变,“高分高能”的学生在日益增多。

广大教师应当看到,高中英语课改和高考改革是一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试能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只要我们坚持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因此,新课程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同时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必将伴随着考试体制的日趋合理科学完善。

2 英语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重基础还是重应用。

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买你对的还有知识和能力这一对矛盾。

以往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勿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知道英语的知识,而是培养口头和笔头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就简而言之,新课改要求重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要“能力”就不要“基础”了吗?刘道义的恩师,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国家语委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学会会长、叶圣陶研究会会长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考虑英语教学和教材中的任何问题,必须充分重视中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往往不安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单纯模仿,而希望知道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道理。

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中要教点有关的知识,可是,绝对不应贪多求全、繁琐艰深,学了又用不上。

.学习语言是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张老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第一,英语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训练语言能力。

因此学生所学,教师所教必须有实用价值,以应用为目标。

第二,在汉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学生,必须探索“所以然”,也即教师必须讲解教授基本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

毕竟,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更是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

只不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张老所说,“所教的语言知识“精要、好懂、管用。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传统观点与现代理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个各有优缺,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积累。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更注重对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

志公先生谈到教学方法时,他强调,不要搞一律化。

他说:“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目的,各自需要最适合它的办法。

”“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种方法一定好,某种方法一定不行。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很多现代教育理念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们对国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教法、模式等一定要懂得学习和借鉴,不能一律排斥。

有的可以拿来就用,但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

而对于我们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够全盘否定。

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不要,认为传统的就是旧的坏的。

这是完全错误的。

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包括外语教育。

国外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这种以理解记忆为主和认知为主的教育是值得他们学习借鉴的,并且认为我们的教法和理念比他们的更加有效,比他们的强调“知识的‘个人主义’”要好。

老外尚且认同我们的传统,那我们国人就更应该对其充分利用了。

二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弹性。

新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顺序。

教师应该明确,以前的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我把知识给你,你来学,来接受,后者是教师想出一些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反映在教材的处理上,前者给了你纲,给了你教学全部内容,你可以将教材用够,剥烂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

后者给你的教材仅是一个适应于教学的一般性材料,教师需要精细加工。

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在诸如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师资水平,英语教育现状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强求一律,各校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条件选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选定后根据各种因素增添和删减某些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