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
孟家中心小学朱红伟
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心理支持,也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体验工作愉悦的必要条件。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两中生成,有预设的生成,也有非预设的生成;有问题的生成,也有答案的生成;有教师的生成,也有学生的生成;有积极的生成,也有消极的、干扰性的生成。
“在教学预设时,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出发点和目标,对于过程,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可能有几个补给站。
”备课要精心,但不要精细,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保持平常心。
另外千万不要认为教师已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了,学生就一定应该掌握这些知识;也不要以为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他就是真的掌握了。
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他们所理解的知识也会不一样,其中难免就会有错误的认识。
这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合情合理的,错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
但是我们在对待学生学习错误的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1)态度粗暴甚至挖苦
(2)耐心不够
(3)纠错方法为机械训练
以上种种误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比如有些教师总是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出错,今天一点小错,会酿成明天的大错”。
这种经常性的强化,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很容易养成学生谨小慎微的性格,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上的偏执,如履薄冰、惧怕错误,不能宽容自己的哪怕是很小的过错,偶有小错就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所出现的学习错误中,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的答案整体上是错的,但是其中又有正确的部分;或者,学生回答的内容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因为它并不符合问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以将这些错误回答中的正确部分进一步拓展,成为学生达成正确认知的生长点。
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小丽背诗
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背诵自己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
小丽站起来张口就背出了四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春色满园关不住,浅草才能没马蹄。
”老师一听,乐了,好家伙,这哪是一首诗啊?分明是三首诗嘛!老师就对同学们说:“小丽真利害啊,一口气给我们背出了三首诗。
有谁听出来了?”有的学生还摸不着头脑,不就四句诗吗?怎么说是三首诗呢?有的学生则已经听出来了,回答道:“我知道前两句是同一首诗的,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老师说:“很好,你能把诗句完整地背出来吗?”学生就把正确的四句诗背了出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老师又问学生:“那刚才小丽背的后面两句又是哪儿来的呢?”又有同学分别答出是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并且完整地背出了相应的诗句。
老师这个时候就说:“看来小丽的四句诗还真的是浓缩的精华啊,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了三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我们要感谢她。
不过……”老师的话锋一转,“为什么小丽会把三首诗混为一首诗呢?我们让小丽自己来说一说。
”小丽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背混了,可能是太像了吧。
”老师就让学生们观察,“春色满园关不住,浅草才能没马蹄”和原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有什么相似之处。
结果学生们发现,“住”和“舞”是押韵的,“蹄”和“啼”是同音的。
老师进而向学生讲解古诗都是有韵律的,小丽之所以顺口就背混了,正是因为混进来的诗句符合了原诗句的韵律。
“那么,怎么样才能不背混呢?”老师说,“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着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慢慢吟诵。
”学生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并没有当即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借此错误引导学生又学习了其它的古诗,并在最后肯定出错的学生所背的诗句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是浓缩的精华”,消解了学生出错后的不安;此外,她从学生为什么会把诗背混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诗歌是有韵律的;最后,教师还向学生强调,要不把诗背混,就要理解诗歌的意境,慢慢吟诵,这实际上是对出错学生的纠正,也是对所有学生的提醒,即诗歌不是
顺口溜,不能只图背得快而忽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出错,在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之下,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的起点,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类似这样的让错误转变成知识拓展的机会应该会有很多,只要老师们留心发掘,把握时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个教师能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是否承认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是否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在教学中讲授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传统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这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学生本位,更为注重学习的过程;而后者以知识为本位,注重学习的结果。
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也只有这时“失败才会是成功之母”。
良好的心态还体现在你能否多反思自己,“一个教师教十年书未必能成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则必成名师无疑。
”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教学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个工作中获取幸福和满足,就必须把我们的日常教学改造成“反思性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请老师们时常思考以下的问题:
(1)我为什么要反思?(2)我什么时候开始反思?
(3)我反思什么?(4)我怎样做才算是反思?
(5)我做了什么?(6)我所做的有效吗?
(7)我所做的合理吗?(8)我还能怎样做?
反思首先表现为自觉性。
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型。
反思是一种手段。
反思后则奋进。
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二点
第一,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好,今天就谈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仅利人更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