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19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最新2019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最新2019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写作要点】
1、标题
计划的标题,有四种成分:计划单位的名称;计划时限;计划内容摘要;计划名称。

2、正文
(1)目标。

这是计划的灵魂。

计划就是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而制订的。

目标是计划产生的导因,也是计划奋斗方向。

因此,计划应根据需要与可能,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任务和应达到的要求。

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

(2)措施。

要明确何时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这是实现计划的保证。

措施和方法主要指达到既定目标需要采取什么手段,动员哪些力量,创造什么条件,排除哪些困难等。

总之,要根据客观条件,统筹安排,将“怎么做”写得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3)步骤。

这是指执行计划的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每项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都有阶段性,而每个阶段又有许多环节,它们之间常常是互相交错的。

因此,订计划必须胸有全局,妥善安排,哪些先干,哪些后干,应合理安排。

3、落款
在正文结束的后下方,制订计划的日期。

此外,如果计划有表格或其他附件的,或需要抄报抄送某些单位的,应分别写明。

【范文】
2019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
届二次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线,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提高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为目标,认真落实《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源头预防管理,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切实做好应急资源准备,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管理总体水平,全力确保深圳的一方平安、确保深圳的和谐稳定、确保深圳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深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出问题。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要求,理顺各级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关系和职责,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

(一)理顺应急管理组织关系。

市、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履行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决策重大应急事项的职能;市、区应急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区各专业应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机构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专业处置中的指导协调和现场指挥工作。

(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

按照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座谈会的要求,各区于年内建立健全所有街道、社区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街道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应急领导机构和由街道中层以上干部负责的办事机构,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社区要有专人负责应急工作。

各街道、社区可根据关于印发《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试行)》的通知(深应文〔2007〕3号),重点加强辖区值班室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辖区内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有领导组织先期处置;事件信息能够
及时、准确报送。

继续推进应急管理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建立企业、学校应急管理组织,扩大应急管理覆盖面。

(三)明确有效应急处置模式。

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基层先行,逐级抬升”的应急处置模式。

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或部门等预案规定,负责或协助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二、推进应急法制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一)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分管应急工作负责同志、各相关应急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市、区行政管理学院和人事培训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纳入日常培训内容。

(二)由市应急指挥中心、法制办牵头,拟订我市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应法规草案报送市人大审议。

(三)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相关单位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水平。

三、强化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强化预测预警预防,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

一是排查。

由各区政府统一领导,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在相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指导下,对辖区内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进行一次集中全面排查,排查结果纳入数据库管理,实行动态监控监管机制;二是评估。

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预先划定应急区域等级,尽快建立全市突发公共
事件风险评估体系;三是整治。

制订整治方案,落实整治措施,定责任、定任务、定时间,综合治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