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降水教学设计

降水教学设计

《降水时空分布》教学设计
承德市民族中学康甜【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的特点。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学会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气候相关知识,刚刚学过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

降水是气候的要素之一,学好本课,能够为以后气候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承上启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所以,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降水资料来认识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候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通过阅读四城市降水柱状图,总结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重点】: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难点】:降水图的阅读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年降水量图的投影。

在学案上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找到以下几组城市,并比较它们的年降水量大小
1、广州北京;拉萨乌鲁木齐
2、乌鲁木齐哈尔滨;昆明福州
3、昆明武汉;哈尔滨北京兰州拉萨
4、上海拉萨;福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通过以上四组城市的比较,学生可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西北东南方向变化不大。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中国的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再显示这幅图,提出问题:中国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分别在哪。

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从课本里找到答案。

教师安排学生画出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仔细观察800mm等降水量线,教师提出问题:800mm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这条线和我们学过的哪条线比较相像呢?学生刚学过中国的地形,对山脉很熟悉,且可从图中看到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这条线和我们刚学过的1月0℃等温线比较接近。

教师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提出以下问题:
1、这四个城市自南向北依次是、、、。

2、画出100mm降水量线,说出四个城市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

3、比较四城市雨季的早晚和雨期的长短。

4、根据以上对比,总结得出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学生已经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故降水的年际变化可安排学生自学。

【设计思路】
通过刚才我们的引导和展示,加强学生对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有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降水差异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
题去阅读等降水量分布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通过问题驱动试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突出了学习的递进式,为下面干湿区的划分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