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大纲(对口升学)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对口高考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满足对口升学考试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内容结构及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上下两册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一学年(每周六学时)。
2.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所使用的教材。
教学时数为一学年(每周六学时)。
3.第三学年教学内容为综合复习,备战对口升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践探索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组织与实施----课后的创新评价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制定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领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点,考虑未来参加多口升学考试的需求。
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五、教材选用1、《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2、《数学》(基础模块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3、《数学》(拓展模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主编:李广全本套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基础模块(192学时)第1单元集合(15学时)第2单元不等式(12学时)第3单元函数(18学时)第4单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8学时)第5单元三角函数(27学时)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5学时)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27学时)第9单元立体几何(21学时)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24学时)2. 拓展模块(1)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对口升学考试大纲的需要,进一步选择安排以下教学内容,也可自行补充其他内容。
第1单元三角公式及应用第2单元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第3单元概率与统计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合理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演示软件、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学校要为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以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四部分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一)目的和功能考核与评价对数学的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
(二)原则数学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 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 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成绩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时循学校的评定制定,及课堂表现、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3:3:4)的比例,在三年级则按河北省对口升学数学考试大纲要求来评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定量评价为主。
第五部分河北省数学对口升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和考试形式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省教育厅指定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为主要参考教材,分为“代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五个部分,重点测试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考试形式为书面闭卷测试.二、试卷结构(一)试卷内容比例代数约占45%,三角函数约占14%,解析几何约占18%,立体几何约占12%,概率约占11%.(二)试卷题型和比例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所占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37%,填空题25%,解答题38%.(三)试题难易比例试题按其难度分为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7∶2∶1.三、考试内容和要求代数(一)集合1.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集合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有关的符号和术语;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2.理解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概念.(二)不等式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2.理解区间的含义。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含绝对值不等式(如:|ax+b|<c )的解法),在此基础上,会解其它的一些简单的不等式.4.能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函数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掌握分段函数的含义.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函数图象.4.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解决一些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5. 能够利用分段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了解根式的概念;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了解幂函数x a,其中a的取值仅限于集合{1,2,3,-1,-2,1/2} .3.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4.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5.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五)数列1.了解数列及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角函数(一)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理解象限角、界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二)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两个),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化简和求值运算.(四)掌握4组诱导公式:能运用诱导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五)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六)理解二倍角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七)掌握正弦函数、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五点法”;π-及(八)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区间内的角度(一般指定区间为](π, 2,0(π).](九)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斜三角形.解析几何(一)向量1.理解向量的定义,理解单位向量、相等向量、零向量、负向量、共线向量的含义.2.掌握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会应用法则进行化简运算.3.理解与一个非零向量共线的向量的含义;4.掌握向量的平面直角坐标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关系.5.理解向量的内积概念和基本性质,会用直角坐标计算向量的内积.6..掌握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掌握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并会应用.(二)平面解析几何1.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等概念;掌握求直线斜率的方法;掌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点斜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能够根据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3.掌握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的方法;了解两直线夹角的含义;理解两条直线垂直和平行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理解确定圆的条件,能够根据条件求出圆的标准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会从一般方程中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长;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含义.6.理解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了解椭圆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长轴和短轴、离心率.7.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了解双曲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和虚轴、渐近线方程、离心率;8.理解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能够根据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了解抛物线的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立体几何(一)了解平面的概念和平面的表示方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二)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两条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的概念;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互相平行;(三)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了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含义;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四)了解两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理解两平面相互垂直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这些概念、定理论证和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概率(一)排列与组合1.理解分步计数原理和分类计数原理,并能用这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排列、组合的意义,理解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组合数的性质.(二)二项式定理了解二项式定理及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