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懂诗歌-教案

读懂诗歌-教案

古诗鉴赏之一:读懂诗歌(教)Ⅰ概说1、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要由表及里,由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

2、树立几个观点:1、古诗是文言文。

2、古诗是特殊的文言文。

(1)古诗重在抒情。

(抒情性)(2)古诗讲究音律。

(音乐性)(3)古诗高度凝练。

(概括性、跳跃性)3、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字面意思。

能说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等。

(2、)领会深层含义。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Ⅱ快速读懂古诗之“四看”看题目作者看意象炼字看语句表达看诗后注解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1、看标题(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如: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

楚江:长江。

漠漠:水气迷茫。

冥冥:天色昏暗。

海门:长江入海处。

浦:近岸的水面。

【简析】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

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

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

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

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如: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简析】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朱因而得名。

如果不注意到这个标题,我们极易将它误当作一首爱情诗来欣赏。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蝉》《望庐山瀑布》。

又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部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风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和固定风格。

如:陶渊明——归园之乐李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清新飘逸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白居易——雅俗共赏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含蓄绰约杜牧——清丽俊逸二、看意象炼字重点把握:——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一)看意象1、意象的效果。

(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如:蜡烛——奉献——教师盾牌——保护弱者——警察玫瑰——祝福、爱情菊花——隐逸、高洁情怀月亮——思念、祝福杨柳——惜别鸿雁——思念、传情2、判断意象的象征义。

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二)看炼字关键词:(1)作者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外在事物,即意象,一般是名词。

(2)作者组织意象的时候,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

这样的字眼,一般是一首诗的“诗眼”。

如:雨晴(王贺)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以上例为实词)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虚词)1、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剩——留——见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之意;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怨: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此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岳阳楼》杜甫)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景象的气势,雄浑壮阔。

2、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细”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贴切。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宫》元稹)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却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和情深婉。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湿”言“光”,“疏”言“影”。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3、数量词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如: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小园赋》庾信)“一”“二”“三”“两”,寥寥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诨)登城“一”望,思乡之愁,“万”里无际。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强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B.用确数。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齐己)此梅先于百花与众梅而放,且“一枝”先颖,更是早中之早。

由此可见,这“一”字画龙点睛地表现“早梅”的命意,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惜牡丹花》白居易)晚来只有两枝残败,可见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

“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

C.虚数确数同时运用。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宫词》张祜)身在深宫已有二十年了,故国离此三千里(虚指,喻极远),唱出一声《何满子》,思念家乡故国,不禁在君王面前垂泪。

短短二十字,写尽了宫人的悲苦。

诗中每一句都嵌着一个数字,句与句基本对偶,极具特色。

4、虚词: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如: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兜率寺》杜甫)(兜率寺位于今南京市。

真如:真,真实不虚;常,如常不变)兜率寺周围是美丽的巴山蜀水,这里的房屋建筑也都是齐梁时期遗留下来的。

兜率寺周围是美丽的巴山蜀水,这里的房屋建筑也都是齐梁时期遗留下来的。

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一是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说地域如巴蜀那样广阔、富庶(与“吴楚东南坼”相似);另一是从时间角度说历史久远,自齐梁时代开始,自和有对仗,意在称赞兜率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忽见”二字看似突兀,其实,是不经意地看见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杨柳色”令她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特殊的形容词、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①叠韵词。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浪江上踏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②拟声词(描摩情态,渲染氛围,先声夺人,寄寓情感……)。

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③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过春风十里,过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键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

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如:复如东流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临行与故游赠别》何逊)本诗描写的是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后一句“晓灯暗离室”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

这里,一个“暗”字用得尤其妙。

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比黑夜中燃灯要暗,比白天更要暗,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暗”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种不同,又与朋友相别的情事相合,显示了作者观察之细致。

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妙。

再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

“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

此二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又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一“老”一“肥”,形容词作动词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