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目录一、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产生基础看 (1)二、从经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看 (3)三、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互动交融看 (4)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摘要: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社会经济和法学共同发展的产物,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正义观就不同于其他的部门法。

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只有以民事主体的面目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才由民法调整。

经济法追求实质正义的实现。

而形式正义是民法追求的目标。

经济法和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而选取产生基础、调整对象、互动交融为切入点,能够充分揭示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产生基础;调整对象;互动关于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济法又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法和微观经济法,宏观经济法是指国家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微观经济法是指国家调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化,微观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拟对关于经济法和民法关系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产生基础看通常认为,民法是以罗马私法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罗法私法原包括市民法和万民法,后市民法吸收了万民法,成为罗马私法的总和。

所谓市民法,就是指调整罗马市民相互之间关系的法律。

罗马帝国时代受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低下,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主体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小业主、小作坊主等。

他们的经济实力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这些主体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活及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产活动,即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物品的“效用”——“一件物品提供的满足”。

①也就是说,当时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财产占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在调整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民法应运而生。

基于上述产生基础,民法对正义的价值理念追求要求,国家对民事关系可以采取放任态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思,通过平等的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首先,民法以个人利益为基点。

个人利益在民法上的表现就是权利。

民法通过设定权利,并赋予私权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明确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护个人利益。

其次,民法以平等为首要原则。

近代市民社会以商品交换为运作方式,正是通过商品交换,才使得个人利益得以实现。

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②它要求商品交换双方必须承认对方是商品所有人,与自己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只有承认交换双方的平等性,才有可能实现商品的自由交换,获取个人利益。

为满足商品交换这一特性,民法把平等放在首要位置,赋予民事主体以独立人格,承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

无论自然人还是法人,它们的权利能力是平等的,在具体民事关系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并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

第三,民法以自由为精神内涵。

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权利行使自由、意思自治和过错责任可以说都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正是基于自由主义思想,权利行使自由原则主张,权利行使与否,悉属个人自由,国家不得干预。

其集中体现在对所有权的规定上。

意思自治原则更是个人自由主义的集中体现。

它主张,个人意思原则是自由的,个人取得权利,负担义务原则上应基于个人的自由意思。

契约自由原则是这一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错责任原则同样包含着个人自由主义的立法精神。

它是指个人只有在主观上存在过错的时候,才要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在近代市民社会,个人从事各种工业活动经常会给他人造成损害,若使每个人对其在任何情况下所致的损害负责,就必然使个人动辄得咎,行为自由受到限制。

而按照过错责任原则,在不涉及过错范围之内,行为人享有充分的自由。

这显然是对市民在生产领域自由的维护。

民法的上述特性使民事法律多表现为任意性规范,允许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和补充。

在自由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民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竞争为垄断所取代。

在某些领域,市场调节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市场机制失去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种盲目发展、带有垄断性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以民法为媒介发展起来的,因为自由本身即隐藏着垄断的可能。

面对它们,近代民法原理显得软弱无力。

对个人利益的极力追求不能克服市场秩序的盲目性状况;注重抽象的人的平等无法解决民事主体经济实力上不平等现象;权利行使自由、意思自治成了经济上占优势地位一方压迫劣势方冠冕堂皇的借口;而过错责任则以某些受害人利益的牺牲为代价。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立在“市场万能”基础上的民法调节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法的空白状态”,③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法的空白状态”必须填补。

对此,民法自身虽然作为相应修正,但面对市场失灵,其显得力不从心,仍然无法防止市场负面作用的发生。

市场失灵的不可避免,民法的力不从心,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空间,“市场自由竞争的充分发挥,需要有政府之手灵巧的点拨”。

④正如有学者认为,市场缺陷产生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产生干预需求。

这就要求国家必须行使其规制经济的职能,以减少交易费用,防止“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为此,国家就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

这种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必须要求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体现,则其基本法律形式就是经济法。

其中对市场规制的法律规范即为微观经济法。

可见,微观经济法正是为弥补民法的不足而产生的。

所以,其必须超越民法的界限,把国家引入私人经济生活,以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采取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和大量的提倡性规范相结合、制裁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调整企业等市场主体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二、从经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看从调整对象的角度区分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是法学界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

其法理学依据是法的调整对象是区分不同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因国家干预而形成的微观规制关系,它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对社会经济进行个别调整,干预私人经济,保护市场中的弱者,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而民法主要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为对象,它以民事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制度为核心,主要调整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财产流转关系,并建立相应的主体制度、物权和其他权利制度,另外其还调节较轻微的侵权关系。

从民法的调整对象,我们看到其调整对象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存量利益关系。

具体来说:第一,民法的所有权就是对人们的既得财物或称存量利益进行法律确认,并保障其不受侵犯;否则,应追究加害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使受害人的存量利益得到弥补或不受损失。

第二,民法的债权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易(各自存量利益的相互让渡)的权利。

它表示让渡存量利益的一方可享有一种请求权,即有权要求另一方让渡等量的利益,使自己失去的存量利益按照等价交换(等量利益相交换)的原则回归;否则,便可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由此可见,民法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存量利益关系,它公正地保护人们的存量利益,保障人们在商品关系中形式上的平等权利。

包括经济法的经济法起源于社会化生产,而社会化生产的根本特点在于其可以创造出无限增多的剩余(增量利益),但这并不等于说过去时代个体生产就没有剩余,只是个体生产者创造剩余,是他个人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增量利益关系。

社会化生产中,剩余对社会、国家和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增量利益,而且是一种发展利益。

这些由许多人共同创造的剩余,必定会发生人们生产剩余并相应地进行分配剩余的关系。

如果说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和工厂还是投资者亲自管理,那时企业中的增量利益关系还不甚复杂,那么,在现代企业中,增量利益关生则非常复杂,不但投资者与管理者已经分离,而且投资已经社会化,投劳者中还分离出对企业创造增量利益有重大作用的科技人员等。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形成了投资者集团、投劳者集团和管理者集团的复杂的增量利益关系。

现代企业是否充满活力和具有竞争力,绝不只取决于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强制作用,而且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处理。

但是,民法在调整存量利益关系的同时,不考虑当事人的存量利益是否包含增量利益,即是否包含自己创造出来的剩余。

在当事人之间相互让渡产品时,即使包含增量利益,也未在制度中得到反映,仍是存量利益的交易。

“现在以及任何别的时间,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律科学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⑤面对社会的需要,民法无能为力,则经济法挺身而出。

经济法根源于协作、共同占有和社会化生产,其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就是剩余权,其核心就是对个人的剩余权安排作出系统规定,对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进行初次调整。

马克思提出的雇佣工人以其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思想,在确认投资者的资产不可能在生产中自行增值的同时,对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时还投入了决策劳动和指挥劳动却有所忽视,而这正是现代企业能否增值和增值多少的重要环节。

投资者投资于企业,与过去时代的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耕种是不一样的。

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使用而获得地租,只是凭土地所有权来实现其收益的,其并没有另行投入经营土地和生产剩余的劳动。

但是,在现代企业中,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其他投资者,一但投资于企业,其资产已经资本化了,它们不仅凭资产所有权来实现其收益权(分享剩余或利润等),而且还取得了对企业的全部资产经营进行决策的权利,并凭这种决策劳动来分享企业的利润。

因此,企业的增量利益(剩余价值)实际上是投资者提供决策劳动、投劳者提供直接生产劳动以及企业管理者提供指挥劳动共同创造的,企业的增量利益(剩余价值)应当由这三者分享。

经济法对增量利益的调整,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对增量利益的公平权利,保障了人们的经济发展权,使人们基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去促进整个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增量利益,保障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从法律上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从经济法与民法的互动交融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把法律分为公法与私法。

法国继承了古罗马法的传统,在拿破仑执政时期,从立法上实践了法律部门的划分理论,先后制定了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诉讼法典、宪法典,为以后的法律部门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