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你对学校五育、双减、课后服务、家校共育的意见和建议

你对学校五育、双减、课后服务、家校共育的意见和建议

你对学校五育、双减、课后服务、家校共育的意见和建议实施“双减”政策的第一学期,老师们都有哪些切身感受?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银川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银川召开,在参加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育、新闻出版、文艺界分组讨论时,来自一线的教师委员们带来了宝贵的建议。

“只有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有效达到‘双减’的目的。

”银川市政协委员沙彬来自银川市第六中学,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她认为在“双减”工作中,学校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师如何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沙彬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她认为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多组织教师教学方式交流培训,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取长补短,形成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沙彬认为,还应进行本土教育智库的建设。

在全市教育系统遴选一批基础教育专家,组建基础教育专家库。

为学校培养一流教育教学科研骨干,为各校提出指导意见,搭建平台,组织教研交流活动,为促进学校发展增强驱动力。

“学生不断减负的同时,教师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银川市政协委员王晓莉,来自灵武市,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认为这些沉重的负担,相当一部分不是教学任务。

“各式各样的非教学任务,造成了教师加班严重、教研时间被挤占、职业倦怠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王晓莉委员所说的“负担”,即各级单位对学校的各种考核。

“有时候,一天要来两拨检查,刚送走这个,那个又来了。

”王晓莉说,过多的检查,影响了乡村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

对此,王晓莉委员建议,应切实减轻教师应对各级各
类检查的负担。

据了解,“双减”新规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王晓莉认为,“出发点非常好,但是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乡村的年轻老师们也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

有时候回去也很晚,家人们有怨言。

”她建议,应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切忌一刀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需求来制定规定。

“因为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造成亲子关系千疮百孔,严重影响家庭和谐与孩子健康成长。

”银川政协委员李顺琴,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教三十年余年。

她认为,在“双减”政策下,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焦虑、迷茫的心理状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诸多误区。

“缺乏心理学常识,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进行亲子交流;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和不切实际的要求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李顺琴认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培训家长,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并且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一定大有补益。

目前,尽管也有家长学校,但受培训场地和管理条件以及课程不完备与培训不系统等因素限制,每学年只能举办两三次,收效甚微。

李顺琴委员建议,应利用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优势,将未成年子女父母登记在册,建立社区家长学校花名册,成立社区家长学校,聘请退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担任校长,聘请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专兼职培训。

“分类管理,因材施教。

”根据孩子的年龄,李顺琴建议将家庭教育分为6
—9岁,10—12岁,13—16岁三个段,家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加相关教育内容。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或有经验的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定期家长教育培训,宣传科学育人家庭教育理念,分享成功案例。

“社区家长教育内容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

”李顺琴委员认为,此举将打通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脉络,建立联系卡,有效沟通,互相辅助,形成合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同时,要形成定期访问机制,由专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实现科学育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