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
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
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
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
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
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文化背景
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2.2 媒介性质
中西方媒介的不同性质也导致了中西新闻价值的不同。

西方的媒介处于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而存在,因此西方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受众的需求,采取“受众本位”理论。

事实上,西方新闻价值表现出的许多特性都是源于其商品属性,如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趣味,媒体上出现大量血腥、色情内容等。

而中国的新闻媒介是作为文人论政的阵地而产生的,诞生时就伴随着文人墨客们的政治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在国家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除了需要宣
扬党的思想外,还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所以在中国的新闻价值观中社会效益的重要程度远超经济效益。

也正因如此,中国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指导色彩,相对西方更保守,也更缺乏趣味性。

2.3思想指导方针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新闻传媒更注重自身的政治导向作用,这与我国新闻工作的思想方针是紧密相连的。

1948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报纸是加强党群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将报纸办得引人入胜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1989 年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会上,江泽民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要准确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决策。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著名的8·19 讲话,强调“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
理念”,据此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应纳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中西方新闻机制观念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表现的特性分析
1. 时新性:在时效性的问题上,西方新闻强调时间是新闻的生命,要争分夺秒,尤其对动态性、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但是有时候为了抢占报道的先机,会出现不择手段挖新闻的现象,而有些仓促抢来的新闻又不够真实,准确。

在过去我国关于新闻时效性的问题曾提出过新闻要有抢有压,要从政治上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新闻是“易碎品”,所以在对待新闻报道的问题上,一定要做到严谨,在抓好质量的同时提高报道的时效性。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整个社会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 重要性
在对自然现象,如重大地质灾难或是气候上的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判断上会比较一致,但对其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差别较大,而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因素与政治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显著性
西方新闻学者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

所以西方的新闻工作者经常对政界要人,各领域的明星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点点滴滴穷追不舍,甚至将这类新闻看的比重大政治新闻还重要。

4.接近性
中西新闻界都一再强调新闻的接近性,追求媒介和报道的地方化
5. 趣味性
西方新闻界开始从人的本性来解释兴趣,色情、凶杀、金钱、暴力等内容大量充斥在媒体上。

我国媒介强调满足受众健康的、高尚的、正当的兴趣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中西新闻价值观念差异的文化层次原因分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是“仁”、“和”,“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5次,表达的是一种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谐也是其中的重要倡导思想。

“仁”与“和”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强调了一种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崇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就崇尚人性与竞争,突出表现为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和利己价值观。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为
1. 中国新闻注重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本质的揭露。

西方文化强调新闻媒体的自身独立性,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体系。

2. 中国的新闻报道偏向题材较为严肃,多为具有指导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硬新闻,表现稳健保守。

西方新闻报道偏向一些具有视听兴趣、易于引起受众情感波动和刺激、人情味浓重的软新闻,表现轻松活泼。

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成因:
甘惜芬教授!在《关于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问题》一文中提出:“让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一大规律。

让事实说话”代表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共同追求,那就是将“事实”这一客观存在与“说话”这一主观意图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然而细细品味这一口号,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多义性,同样是“用事实说话”,究竟是更强调“事实”,还是更注重“说话”呢?是“事实”的真相在前,还是“说话”的目的在前?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正是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最根本的分歧。

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判断是对立的,在报道中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是西方的报道观念中最为
强调的部分。

然而,在实际报道中,完全避开判断避开由事实而引发的意见(观点)是
是基本事实,哪些部分是由基本事实引发出的判断、观点、意见,以避免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判断充作事实误导受众。

不可能的,而且,某些人物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也是可以看作一种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性要求传媒把事实本身与对于事实的判断进行严格地区分,让受众明确报道中哪些部分对于记者和编辑个人关于事实的判断,则采用设立意见专版的方法。

中国使用的“事实”、“客观”以及其它如“真实”、“全面”等概念与西方客观性理论里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并不拥有在客观性理论中的那种基础性地位。

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说话”是本质理念,“事实”只是实现“说话”的手段。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称为“说话论”。

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够使受众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因此,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事实”、“客观”等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其作用只不过是要保证能够形成“无形的”意见,“寓意见于事实的客观巧妙的报道之中”。

这种无形的意见表现出来的“说话”(即表达意见)和通过这种“说话”使受众“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才是真正目的。

在这里,意见先于事实,事实被意见选择,为意见而呈现,事实与意见密不可分。

事实”与“说话”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新闻报道业务,也影响着新闻与政治的离与合,它带来了中西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不同,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想“说话”的不是记者、编辑本人,而是来自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力量。

而在中国新闻业务的“说话论”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喉舌论”。

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一是西方新闻价值观,尤其是传统新闻观往往强调反常、冲突、变态,热衷于反映阴暗面,习惯于“多报忧少报喜”;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谐,着力于反映光明面,习惯于“多报喜少报忧”。

二是在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更加注重“趣味性”;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更加强调“重要性”。

三是西方新闻价值观注重以受众为本位,强调以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则习惯于以传者为本位,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