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导读: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近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及范蠡文化研究学者,言及范蠡功业成就时,给范蠡理所当然的戴上了儒商始祖的高帽子,虽可谓用心良苦,却实在是大谬。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儒商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史载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假如范蠡是儒商之祖,不但范蠡会不好意思,子贡肯定也满腹牢骚吧。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名文子,又名计研,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计然、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

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范蠡所学为《计然七策》,其核心是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属于贵生之学,是正统的老子道学思想。

范蠡在越王
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其劝谏之词多为阴阳盈虚定倾之道,俨然有老子遗风。

道家思想成就了范蠡,而范蠡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最完美诠释者。

范蠡一生奉行老子道学思想,其进退取予无不洋溢道气玄风。

老子道家思想在范蠡的人生中主要表现为:
大智若愚:范蠡青年时代,居于政治黑暗的楚国,深感无出头之日,恐被埋没而无人识,于是超脱佯狂,被俗人视为疯子,后三试文种,终结为挚友。

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在不得时,不遇人的前提下,和光同尘、韬光自晦,圣人愚之的智慧。

好战必败:老子《道德经》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勒兵,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范蠡劝越王不要轻易动武。

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体现出范蠡继承了老子好战必败、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大白若辱:《道德经》言: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范蠡在越王兵败,生死存亡之际,向勾践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体现出范蠡掌握和运用了老子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大白若辱的智慧思想。

欲取先予:老子《道德经》曰: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为了越国的生死存亡,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

如此不已,又身之与市。

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

顺利实施第一步后,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三年,通过自贱、自损之法,解除了吴王夫差对勾践的戒心,并通过捐货币以悦其君臣;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遗美女以惑其心志;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遗之谀臣以乱其谋;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积财练兵,以承其弊这破吴七策,让吴王荒废国业,使吴国消耗国力。

自知者明: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当初勾践欲使范蠡治国家。

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后又在离开越国前,曾为挚友文种留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上朝,但还是被勾践赐剑逼杀。

益生曰祥:老子思想贵生,提出了益生曰祥的理念。

当范蠡结束在吴的人质生活归国,勾践重新提出节事的问题时。

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

强调土地是万物
之本。

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从而道出了以农业立国、全民小康的复兴计划。

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

功成身退:老子道学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身退,功成而不居,而范蠡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史载,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遂谢绝勾践恩威相加的挽留,不愿接受王与子分国的厚遇;不怕违者身死,妻子为戮的下场,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范蠡走失后,越王用良金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要求大夫们每十天对蠡像朝拜一次。

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地,体现了老子外其身而身存的高明。

身重物轻:老子《道德经》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强调贵己、爱身,身重于物。

范蠡离开越国后,首先来到楚国隐居,靠经营有道富甲一方,楚王请他出山为相,他说:一介庸贾,不足为大王效力。

所有财富可尽献大王。

日后所去何方,还请开恩勿问。

散尽家财保身后,便辗转来到齐国,开始第二次白手创业。

上善若水: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范蠡经商辗转吴、越、楚、齐诸国,后又选择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其居则处于善地。

更兼智慧高超,善识天地阴阳盈虚之道,思想精深,心明如渊;经营无敢居贵,发财后
富而好德,三散千金,与人善仁;崇尚务完物,其言善信;从政则官居上大夫、上将军、相国,兴越灭吴,其功甚伟,其政善治;以物相贸易,经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其事善能;善用十二周期循环理论预测天时,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其动善时;泛舟五湖,以水观财,悟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之道。

圣人不积: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范蠡遵循老子之道,以道经商,以商显道,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奇迹,却又富而好德,分散家财与知交乡党,没想到没几年又成巨万之富。

范蠡自称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我不求财而财自来,已经到了极点。

其不求财而财自来之言,体现了道家因循自然,无为而治的高明,足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

他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

像范蠡这样有坚韧的品格与毅力,手中的财富与心中的智慧,骨子里散逸着老子所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王气。

为人处世的境界更可体现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圣心。

所以,子孙祭祀不辍的陶朱公范蠡,不愧为商圣、道商、财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