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壁式换热器chap6_6
(2)传热管数目加倍,则传热面积A加倍,但流通截面积 也增大一倍,所以流速相应减小1倍,导致管内对流传热 系数减至原来的0.5 0.8 = 0.574倍。 ∴(Q/△tm)2 /(Q/△tm)1=α2A2/α1A1=0.574×2= 1.15 故管数加倍后,Q /△tm增加15% 。
4.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汽将空气由10℃加热到 90℃,该换热器由38根φ25×2.5mm、长1.5m的铜管构 成,空气在管内作湍流流动,其流量为740Kg/h,比热为 1.005×103J/Kg.℃,饱和水蒸汽在管间冷凝。 已知操作 条件下的空气对流传热系数为70W/m2℃,水蒸汽的冷凝 传热系数为8000W/m2.℃,管壁及垢层热阻可忽略不计。A) 试确定所需饱和水蒸汽的温度; B)若将空气量增大25%通过原换热器,在饱和水蒸汽温度 及空气进口温度均不变的情况下,空气能加热到多少度? (设在本题条件下空气出口温度有所改变时,其物性参数 可视为不变)
Q At w t
0.8
Nu 0.023Re
适用条件
n 0.4 被 加 热 Pr n 0.3 被 冷 却
n
u 0 .8 0 .2 d
辐射 概念:黑体、灰体、吸收率、黑度、角系数 公式:
E Eb
T E b 0T 5.669 100
Q
总推动力 总热阻
t1 t 4
Q
t1 t 4
b
i 1
3
i
i A
b
i 1
3
i
i Ami
总推动力 总热阻
Am 2rm L
rm
r2 r1 ln r2 r1
对流 概念:热边界层、
各种对流传热情况下的影响因素、数量级 几个准数:Nu、Pr
公式
1、牛顿冷却定律 2、管内湍流时:
2. 套管冷凝器的内管走空气,管间走饱和水蒸汽,如果 蒸汽压力一定,空气进口温度一定,当空气流量增加时 (1)传热系数K应 A 增大 B 减小 C基本不变 (2)空气出口温度 A增大 (3)壁温 A增大 B 减小 C 基本不变 B 略有减小 C基本不变
3.列管式换热器中用蒸汽加热空气,蒸汽走壳程,空气走 管程且作湍流流动,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1)空气 的压强加倍;(2)传热管的数目增加试估算:Q /△tm将 如何变化?
温度补偿问题:
浮头补偿------浮头式换热器
一端管板用法兰与壳体连接固定,另一端在壳体中自由 伸缩,整个管束可以由壳体中拆卸出来。
适用于壳体与管束间温差大且需经常进行管内外清洗的 场合。 U型管补偿------U型管式换热器
用于壳体与管子间温差大的场合,但管内清洗比较困难。
§6.8.1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二、选用、设计原则
4
4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a------可希霍夫定律
Q1 2 E b1 E b 2 ----两灰体组成的封闭体系 1 1 1 2 1 A1 F1 2 1 A1 2 A2
换热器 概念:传热的三个环节、传热单元 公式: LMTD法:
设计型、操作型问题计算、分析
10.在一列管式加热器中,壳程为饱和水蒸汽冷凝以加热管程中的 空气。若空气流量大10%,为保证空气出口温度不变,可采用的办法 是______。 A)壳程加折流挡板, 增大壳程α 值 B)将原先的并流改为逆流流动以增大△tm C)开大蒸汽进口阀门以便增大水蒸汽流量 D)开大蒸汽进口阀门以便提高加热蒸汽压力 11.列管换热器的管程设计成多程是为了__________;在壳程设置 折流挡板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传热
§6.8 间壁式换热器 §6.8.1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6.8.2其它类型的换热器 §6.8.3传热过程的强化
§6.8 间壁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统的、应用最广泛的热交换设备。 由于它结构坚固,且能选用多种材料制造,故适应性极强, 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得到普遍应用。
横 向 壳体、管板、管束、顶盖(封头) 、挡板 纵 向
§6.8.1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温度补偿问题:
温差在50℃以上时,要考虑温度补偿问题
思考: 如何判断壁温tw 、Tw 接近 哪一个温度?T、t or t0?
T1 Tw T t0(环境)
Tw t 0 T Tw Q损 1 1 0 A 1 A T tw tw t Q 1 1 1 A 2 A
ε-NTU法 : 设备: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热补偿方法、
流程选择原则、强化传热措施
传导内容
导热
薄壳法求一维导热温度分布、Q或q (三类边界条件) 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化简
例题:
1.有一套管换热器,环隙有119.6℃ 蒸汽冷凝,管内空气 从20℃被加热到50℃,管壁温度应接近______, (119.6℃)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__________侧的对流传 热系数。
5.冷热水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热水进口温度为90℃,出口温度为 50℃,冷水进口温度为15℃,出口温度为53℃,冷热水的流量相同, 则热损失占传热量的_%。(5%) 6.用饱和蒸汽加热冷流体(冷流体无相变),若保持加热蒸汽压力 和冷流体进口温度t1不变,而增加冷流体流量qm2,则t2_,Q_,K_, Δ tm_。 7.冷热流体在换热器无相变逆流传热,换热器用久后形成垢层,在 同样的操作条件下,与无垢层时相比,结垢后换热器的K_,Δ tm _,t2_,Q_(上升,不变,下降,不确定) 8. 通过一换热器用一定温度的饱和蒸汽加热某油品。经过一段时 间后发现油品出口温度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A、B、C、D)。 A.油的流量变大; B.油的初温下降; C.管内壁有污垢积存; D.蒸汽侧有不凝气体产生 9.关于传热系数K下述说发中错误的是(C)。 A.K实际是个平均值; B.K随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13.拟在单程逆流列管换热器中用35℃的冷水将流量为1 kg/s、温度为150℃的热油冷却至65℃,油走管内,软水 走壳程,水的出口温度为75℃,已知油与水均处在湍流, 并知此条件下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水:2000w/m2℃,油 1000w/m2℃, 油的平均比热为4kJ/kg℃,若换热器传热面 积为11m2,热损失、垢层及管壁热阻均可不计,试求:1. 该换热器是否可用?2.若油的流量增至1.2kg/s,其他条件 均不变,仅将流程改为双程并知双程时温差校正系数εΔt为 0.86,该换热器能否用?
tw
t1
t
t2
T2
列管式
温度补偿问题: 补偿圈补偿-----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换热器两端管板和壳体是连为一体的。 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用于壳体和管束温 差小、管外物料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场合。 当壳体和管子之间的温差较大(60~70℃ )且壳体承受 压力不太高时,可采用补偿圈(又称膨胀节)。
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强化管式换热器
折流杆换热器
螺旋板换热器: ▲传热效率高 传热效率为列管式换热器的 1~3倍 ▲阻力小 以较低的压力损失,处理大容 量蒸气或气体;有自清刷能力,因 其介质呈螺旋形流动,污垢不易沉 积;清洗容易,可用蒸气或碱液冲 洗,简单易行,适合安装清洗装置; 介质走单通道,允许流速比其它换 热器高。
有相变化传热: 蒸气冷凝 : 1)滴状冷凝, 2)不凝气体排放, 3)气液流向一致 , 4)合理布置冷凝面, 5)利用表面张力 (沟槽 ,金属丝) 液体沸腾: 1)保持核状沸腾, 2) 制造人工表面,增加汽化核心数。 ◎ 提高传热推动力 加热蒸汽P , ◎ 改变传热面积A 关于传热面积A的改变,不以增加换热器台数,改变换热器的 尺寸来加大传热面积A,而是通过对传热面的改造,如开槽及加翅 片、以不同异形管代替光滑圆管等措施来加大传热面积以强化传热 过程。
已知:换热任务(一种流体的进、出口温度、流量) 设计内容: 冷却剂或加热剂的选定:
常用的冷却剂有:水、空气、液氨等 常用的加热剂有:水蒸汽、热空气、烟道气、热油、联苯混合物等
冷、热流体的走向:
一般原则: ①不洁净的或易结垢的流体----- 易于清洗侧 ②腐蚀性流体------管程 ③压力高的---- 管程 ④温度远高于环境的或远低于环境的流体----- 管程 ⑤蒸汽---(便于排放冷凝液及不凝性气体) 壳程 ⑥粘度大的或流量较小的流体---- 壳程
[解](1) Q=qm2cp2 (t2 -t1 ) =740/3600×1.005×103×(90-10)=16527 W ko=1/[1/α o+do/(di.α i)]=1/[1/8000+25/(20×70)]=55.6W/m2℃ ∴ Q=Ko.Ao.△tm=Ko.π .do.L.n.△tm
将已知值代入,得: 16527=55.6×π ×0.025×1.5×38△tm 解得 △tm=66.3℃ 而 △tm=(t1-t2)/ln[(T-t1)/(T-t2)] =(90-10)/ln[(T-10)/(T-90)]=66.3℃ ∴ln[(T-10)/(T-90)]=1.207 解得:T=124.2℃ (2)α i'/α i =(Re2/Re1)0.8=(u2/u1)0.8=1.250.8 α i ' =1.250.8×70= 83.678W/m2.℃ Ko'=1/[1/α o+do/(di.α i’)] =1/[(1/8000)+25/(20×83.7)]=66.4W/m2.℃ △tm'=(t2'-t1)/ln[(T-t1)/(T-t2')] Q'=1.25qm2cp2 (t2'-t1 ) =Ko'.π .do.L.(t2'-t1)/ln[(T-t1)/(T-t2')] 整理得 ln[(T-t1)/(T-t2')]=Ko'.π .do.L.n/(1.25.qm2cp2) 即 ln[(124.2-10)/(124.2-t2')]=66.4×π × 0.025× 1.5×38/(1.25×740×1.005×103/3600) =1.13 解得 t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