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临床医学研究具体方法
一、病因的概念和范畴
•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 病因即引起某一特定疾病的直接因素,又称致病因素或 直接病因。 • 通常将促进疾病发生或加重疾病发展的因素称为危险因 素或间接病因。
• (二)环境因素
• • 某些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称为病因或危险因素。 宿主指病因与环境因素的承受者,即疾病发生的客体。
• (4)临床试验除随机对照治疗试验是实验性研究 外,多数是观察性研究。
•
观察性研究不能随机分配研究对象,难以控制复杂的 非研究因素,为了得到比较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常模拟 实验性研究,如配比的方法,使其在组与组之间基本达到 均衡,但很多观察性研究不能用配比方法,在结果分析时 发现各组间存在不均衡时,可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加以处 理,以估计每个处理因素与考虑中的几个较重要的非处理 因素各自对研究结果的独立作用。对结果的分析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 (2)临床试验存在医学伦理学问题
•
开展临床科研,进行治疗试验,医德是一个很敏感的问 题,某种新疗法或措施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若不经过小范 围的人群试验就推广应用,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 可能给使用者的生命与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由于研究对象 是人体,首先必须在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下进行研究工作, 凡是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是有效的、无害的药剂和疗法是不允 许轻易在人体上作试验的。 • 临床试验要维护病人的权益,应贯彻“知情后同意”的 原则,在签署“同意书”后,才能正式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而且病人有权随时退出所进行的临床试验。
• (三)宿主因素
二、病因概念的发展
• • 1.单病因说(或特异病因说) 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Pasteur和Koch证实 人和动物的某些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确定这些微生物 是致病因子时,Henle及Koch提出其原则,即:①该传染因 子在每个病例均存在;②此微生物必须能够分离并生长出纯 培养;③将此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应当引起此种特异疾 病;④由被接种的动物能够分离出此微生物并加以鉴定。第 一个被证实符合这些原则的疾病是炭疸,以后发现另一些传 染病也符合这些原则。但有些传染病不尽符合这四条原则, 如某些传染病病情发展后,病原微生物可能从身体消失,而 在患者不能发现此病原微生物。只有当此特异因子是一种强 有力的传染因子,或者有足够数量时才符合这些原则。 • 根据Koch原则开创了生物性病原的研究,在推动医学科 学的发展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而成为医学观点的生物医学 模式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科研中需注意的问题
(1)临床试验设计困难 • 医学科学研究中的临床试验是最困难的。由于不允许
人为造成特定的病态,且通常抽样的随机分布也不充分, 因此很难达到统计学的实验设计要求,提出严格的试验 设计方案。如果不按统计学要求进行临床试验,所得数 据又无法用统计方法分析。 • 如果试验因素及水平数比较少,且抽样的随机性较好, 所得资料的统计分析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靠的, 因此应尽量按科学的试验设计进行临床试验。
•
临床医师研究病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 病人就医时常常会问: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这 就迫使临床医师去思索、询问、追溯可能致病的 直接病因和危险因素,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 客观检查,从病人那里得到大量的信息,最后经 过分析比较,找出病因,有利于实施更有效的治 疗。临床医师站在医学研究的第一线,“每个病 人都是一个课题”,“治病必求因”,有许多疾 病的病因学研究,往往是临床医师首先提出问题 的,然后再去找病因的证据。
•
临床医师在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主要问题 是:病人患的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诊断的依据有哪些?诊断的准确度如何?这 种疾病在人群发生的概率是多大?患病后的 结局是什么?如何治疗?如何决策?治疗措 施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治疗措施的确切效果 如何?临床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临床医 师去准确、精确、具体地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 (3)临床试验影响结果的因素多,且不易控制
•
为使临床试验的研究过程切实可行,使研究结果得 到较明确的结论,设计时,在众多影响结果的因素中只 宜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重要因素作为研究内容,其他的 视为非研究因素。由于非研究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有 些是已知的,有些是未知的;有些是可测量的,有些无 法测量,对于这些非研究因素在实验设计时难以加以完 全的控制,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研究结果,会存在 一定的偏倚。对研究结果应有清醒的认识。
• (10)临床试验过程中,脱离观察(或失访)的 病多
• 临床试验过程中,病人脱离观察往往由以下原因所致: 病人用药后出现问题或病情恶化,或病人迁移他地,或病 人自己改用其他治疗等原因。“脱离观察”的病例,在分 析时不能随意去掉,只有那些与用药无关的脱离观察才允 许去掉。
• (11)临床试验资料有关统计学方面的特点 • 统计检验一般只能得出“有无差别”的判断,若观察
•
•
• • •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开展的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 能结合医疗实践活动进行的临床科学研究。 临床科学研究是按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疾病临 床阶段的规律而进行的各种临床试验过程。包括以下 几方面: 1、研究某一疾病的病因或机理,寻求早期诊断指 标; 2、根据病因或临床转归等制定疾病的临床分型; 3、研究影响疗效的因素及疗效对比(目前,这是 主要的研究方面)。
•
在单病因说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把病因归纳为:①生物 因素,主要是各种病原微生物;②物理因素,如声、热、光、 电、放射线等超过正常范围后均可致病,此外还有损伤;③ 化学因素,如农药、化学药品、各种营养要素等。 • 由于发现单单上述病因因素常常不足以引致疾病,人们 认识到病因与宿主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免疫等) 及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相互作用才能引起 疾病的发生或流行。有学者将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表示为: 流行病学三角学说(Gordon),Ront(1982)、岡田搏 (1982)分别用图表示病原、宿主、环境三者的关系; Susser(1973)绘图(车轮模式)表示三者的关系。 •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除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重大作用, 这种医学观点的发展,即现在被称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 式。
严格控制各种条件,受试对象必须确定个体变异小的,即 严格规定研究总体的范围,并在试验设计中引入分层的方 法。但是,实际执行是相当困难的。
• (7)临床试验观察指标中存在大量的软指标,影响 结果的可靠性。
•
病人的临床症状是诊断疾病、衡量治疗的重要内容,但症 状作为观察指标难以客观、定量测定,如疼痛、头晕、恶心等, 不能定量测定的指标叫“软”指标。对那些缺乏诊断测量方法 的症状,一般只凭医生和病人间的回答作为判断的根据,偏差 是很大的,因为病人的感觉不仅在程度上缺乏共同的标尺,而 且病人的心理作用也影响他们的回答。有人对几种头痛药和一 种一种不能治疗头痛的药,用拉丁方实验设计处理200例头痛 患者,那些服了实际上无治疗效果的药的病人生成服药后头痛 减轻者为数不少。服有效药与无效药的治疗效果竟然没有区别。 可见临床试验采用盲法控制偏差的重要。 • 对于那些不能定量测定的软指标,应尽量将其划分为不同 的等级,使之半定量化,并注意等级划分的可行性,订出切实 可行的半定量指标。有些看似客观的定性指标,如异常、正常、 有病、无病、阳性、阴性,也含有软的成分,如超声波、心电 图、 X光片,一位诊断者认为异常,而另一位则认为正常。实 验设计时应考虑解决的办法。
• (12)统计学上的第二类错误在临床试验中极为 重要 • 药物有效性检验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安全性检验。
旧药的安全性通过大量临床应用后业已明确,新药比旧药 具有相对大的危险性。将“危险”当作“无危险”所犯的 错误,相当于统计学上第二类错误往往是很严重的错误, 不可盲目追求大数量观察。
• (13)临床试验资料非正态分布多 • 统计处理时,应将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变换为正分布,
• (5)临床试验对象个体差异大 • 临床试验个体对试验因素的反应,由于个体存在差异,
即或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相同,对试验的药物反应也 有差异(个体间变异),因一个人的某项测定值总有波动, 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是控制不了的变异。
• (6)临床试验实际上多数是小样本试验 • 临床试验由于多数采用小样本试验,组间比较时必须
•
临床科研是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的 研究。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引起的, 通常用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与验 证。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有物理-影像学的:X光、 CT、超声波、各种内窥镜探查与造影,有生化的各 种试验,有血清学与免疫学的各种检查。然而,这些 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预测 价值等,均要通过“诊断试验”进行评价。疾病的治 疗可采用药物、手术、理疗、放疗、针灸等方法进行, 而这些措施的确切效果如治愈率、有效率与副作用等 均需用“治疗试验”进行观察。疾病的预后如康复概 率、生存率、致残率、复发率等,要用前瞻性随访研 究加以测定。
•
例如《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蛛网膜下 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保护作用的研究》,除了药 物尼莫地平(研究因素)外,病人的性别、年龄、 职业、营养状态、性格、神经类型、伴随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与部位、原发性疾病(颅 内肿瘤、脑外伤、高血压等)的性质与程度,医 院的医疗条件,医务人员的素质、服务态度,内 外科处理的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着药物的疗效。 对于这些非研究因素的影响应该考虑到,并尽可 能在设计时加以控制。
• (9)临床试验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差” • 临床试验一般是按就诊患者入院的顺序进行试验。由
于季节差异,疾病的自然进展,试验初期患者的情况与试 验后期患者的情况的差异,试验设计时必须考虑这种“时 间差”对结果影响。如果“时间差”不可避免,在统计处 理资料时可采用协方差分析,判断“时间差”对结果的影 响。
• 第五章
常用的临床科学研究 的具体方法
一、概述
• 当代临床医学正在经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发 展,临床疾病的自然规律,有关病因、诊断、治疗 的规律,应从病人的群体中去探讨、去取得,而过 去临床上诊断、治疗病人往往只凭个人的经验或前 人的经验,这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够准确与精确, 如中医的发展就面临这样的困境。现代医学的发展, 要求临床医学从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 要求对疾病作出“概率化”的诊断,科学的治疗与 决策,精确的预后判断,这就需要群体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