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感悟品真爱细节之处见真情——《爱如茉莉》教学设计赣榆县石桥镇官庄小学张涛一、教案背景《爱如茉莉》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新课文,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犹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
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内容。
二、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全课以“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为板块展开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
思路提要:题目可以引起悬念,细节能体现真爱,据此,本文教学可分为“三步走。
”1、激疑导入: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却又是平淡无奇的,这不是矛盾吗?两者为什么会统一在一起?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读文释疑: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父母之间的爱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尽管平淡如水,却饱含一片真情。
3、“细”处感悟: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细节,领悟“爱如茉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3个生字,并记住字形。
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五、教学难点:1、关注语言文字中的细节,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2、感悟、理解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的爱。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写有课文片段的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发探究的主题1、复习:上一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茉莉,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茉莉给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印象?2、看图:多媒体出示茉莉的图片,学生欣赏。
3、练说:谁能用“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等词语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茉莉?(设计意图:与教材的编者对话,引导学生品味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展示一幅茉莉的图画,给学生一些词语作为语言训练的台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练习表达特定的意思,从而达到让学生借助一些关键词来进行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4、质疑:为什么妈妈认为爱如茉莉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用心去捕捉、去体会父母间如茉莉般清香纯净的温情和真爱。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和启迪。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
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文章的隐含的线索,使学生在探求“爱”和“茉莉”之间的关系时思路更加清晰,更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感悟,师生共品爱的细节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只要你们关注细节,就能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捕捉到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
2、要求:自读课文,圈圈点点,抓住关键词好好品一品,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写感受的时间,就是给学生和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
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
一节课学生肯定不会立竿见影,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每节课都有这么一点时间,学生不但语言表达,并且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3、小组讨论: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
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4、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爸爸是怎样知道妈妈生病住院的?课文中没有给出答案,和小组同学交流。
引导2::从“直奔”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有句唐诗说得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这段话中你从哪里感受到真爱?引导2:一握、一笑、一探,多么细微的举动,关注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你就能从平淡无奇中感受到真爱!像作者这样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停顿一下)静静地守候,默默地关心,就连阳光也不忍心打搅他们。
母亲那恬静的微笑,父亲那紧握的手,这不正是真爱的姿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病房,感受那静静地爱。
(生齐读整个第九自然段,紧接着学生的朗读,老师合着音乐范读。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
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
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
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进行完善,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者感受不深的。
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师引读:一切都是……一切都……谁能将这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手握着手,心连着心,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爱就是这静静的守候,默默的关心,这么简单,这么纯净,就像茉莉的幽香一样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
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引导3: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幽香的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小结:原来爱它随处可见,随处可感,它果真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透过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父母朴实真挚的感情。
展示父母在病房静静守候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字词句去体会父母之间的深情,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句练习朗读,而后再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将学生的感情推上一个新的高潮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教师进一步用自己的范读来推动学生的感情向纵深发展,从而让学生达到借助图画,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特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赏读悟情,生生互抒爱的感言:过渡: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老师相信,通过朗读你们一定在课文中捕捉到很多关于爱的信息,请同学们在书的旁边写上几句关于爱的感言。
1、让我们再一次来分享爱的感言。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鼓励,引导学生写在黑板上,评价语言:这么诗化的语言赶快留在黑板上;多么富有哲理啊;这是你独特的感悟;多么温情的感言、这么美的句子不写在黑板上太浪费了、多么细腻的话语、太精彩了、你说的真棒、这句话真经典……估计学生的交流会有: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爱是嘴角边一个恬静的微笑;爱是一双紧握的大手……)(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平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板书这几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
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习行为上。
教师用自己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生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
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2、感悟:让我们凭借着语言文字来细细咀嚼消化这些爱的诠释。
(1)“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在轻轻的叮嘱里你怎么读出爱来的?(2)“爱是一只紧握的大手”在这个动作背后你读懂了些什么呢?对于紧握爸爸是如何解释的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原来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为了……(这双手握着的是关心,握着的是支持,握着的是体贴,握着的是浓浓的爱,因为有了爱,连紧握这个动作也有了感情)引读,爱是一只紧握的大手。
(3)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这病房里最美的画面——母亲恬静的微笑“爱是一个恬静的微笑”,有多少人读到了这份爱意?请你们再一起读一遍,你怎么就读出爱来了呢?师:哦,妈妈得到了爸爸的爱,所以她很满足,很幸福,她在恬静的微笑。
3、配乐诵读让我们和着柔美的音乐,再次来深情地回味这温馨的一幕。
四、总结升华,明了爱的真谛。
1、(指板书)爱到底是什么?这堂课这么多同学给我们作了诠释,一起小声诵读……2、难怪女儿情不自禁地吟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引读板书一首爱的小诗。
(根据老师的手势深情朗读。
)师:爱是细小的,爱是琐碎的,但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处处都弥漫着爱的痕迹。
五、诵读积累,深化爱的意义。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爱是沟通无限,爱是会心一笑,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爱如茉莉爱是什么?爱是急切的脚步爱是病中的挂念爱是紧握的大手爱是恬静的微笑……教后反思:这一课,我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的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以下是我在教学《爱如茉莉》这一课的点滴反思。
一、创设情境,营造爱的氛围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是师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荡学生心灵的场面。
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
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云南纳西的古文字“爱”。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字?大多数同学猜出是爱,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大家兴致勃勃,有的说是一条线,代表一条心,就是爱;有的说是手牵手,代表白头偕老、早生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