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如上海“日”[zəʔ2]文/[ɲʱiɪʔ2]白、 “人”[zən113]文/[ɲʱin113]白。日母文读,在有卷舌音的无锡话、苏州话老派 读/ʐ]/,在杭州话部分(阴上声)读/ʔz]/,在江阴话有部分(如:“仍”) 读/dz]/。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ɲ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 切”。
52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 ]≠“关”[kwɛ52](杭州话除 外)。 335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 ]≠“称”[ʦʰəŋ335]。 335 113 “打”上海[tã ]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 ],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4.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俗称“瓯语”)。
5.婺州片9个县市,人口400万。本片内有些县互相通话困难, 要用金华话作中介。从通话情况看,金华、兰溪接近,武义、 永康接近,东阳、磐安与义乌接近,浦江更较特殊。
6.处衢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 万人。
7.[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因此吴语的单元音相对比其他汉语方言来的多, 上海话各地方言中一般有10至16个,奉贤区金汇镇的偒傣话更有多达20个,是 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的语言[9]。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 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 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 ,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 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潘宇
吴语,又称吴方言
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 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 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 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 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 【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吴语使用 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吴语使用者在 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玉山] 【福建西北部】[浦城] 皖南吴语稍被侵蚀;浙南带越风;沿江北部现较 好保留有靖启海三市。
官语“站”(站立)及“在”单独使用,吴语仍用“立”释两义。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 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 “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第一节:虚词
的、地:个(“个”本字,音变)。 得、了:勒,例:跑得飞快--跑勒飞快。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 “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 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 (比较:粤语“哋”)。
越剧,汉族戏曲,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评弹,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是一 门古老的说唱艺术。
吴语发音特点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这些音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等中。
2.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 4.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
语音
声母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 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 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浊声,而是浊音之弛声(过去描述为 清音浊流),但和全清声母的带前喉塞的张声读法迥然不同(“洞”[t̤]依然不等 于“冻”[ʔt]);在词或语句中则是浊声(“洞”[d])。温州吴语全浊声母在起 首或单念时很多还是真浊声。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 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 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他汉语强,可描述为带前喉塞的张声。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 “艺”[ȵʱi113]]≠“异”[ʱji113]。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lʱoŋ113]。 边、鼻音[l]、[m]、[n]、[ȵ]、[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 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内爆音声母是最常见的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好 些地方也念成先内爆音,如:“疤、带”等,这是典型的古吴语的遗留。
吴语分片
1.北部吴语 2.南部吴语
3.西部吴语
北部吴语
1.北部吴语虽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 故合为一片。
2.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是主流吴语,互通。
南部吴语
1.南部吴语四片除处衢<qú >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 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婺<wù >州 片跟北部吴语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最 近),而东瓯、处衢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完全不能通话 (衢州与上饶市区除外)。 2.[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3.台州片11县市,人口600万。
掉、了:脱,例:扔掉--落脱。
地:较;,例:慢慢地--慢慢较。 吗(疑问):口伐;(“口伐”合体),为“弗啊”连读
边、鼻音[l]、[m]、[n/ȵ]、[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 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 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文白异读
声母方面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 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 52 “樱”[ʔiŋ52]文/[ʔã ]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 “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 “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