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吴文化论文

浅谈吴文化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谈吴文化作者完成日期2014年 4 月日培养单位指导教师研究方向论文类别授予学位日期年月日浅谈吴文化日语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磨灭不了的影响,留下了许许多多于此相关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对日本的来说,吴文化的影响已溶于血液之中,再难以分割。

关键词:吴文化意义影响日本目录第1章绪论 (4)1.1 吴文化的发展历程 (4)1.1.1吴文化的含义 (4)1.1.2吴文化的地位 (4)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第2章吴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6)2.1 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7)2.1.2吴文化对日本农耕文明的影响 (8)2.1.3吴文化对日本和服的影响 (9)2.1.4吴文化对日语语言体系的影响。

(10)第3章吴文化的特色及对当代社会应如何发展吴文化 (10)3.1吴文化的本质特征 (10)3.2吴文化的特色及发展道路 (11)第1章1.1吴文化的发展历程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吴越地区生活着勾吴和于越两个部族,夏商时代吴和越分别在江浙地区形成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越长期相互征伐,最后先后灭亡。

两国政权虽亡,但“吴越”这一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吴越两国社会经济发展虽互有差异,而在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语言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彪炳史册的吴越文化。

吴文化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1.1.1吴文化的含义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1.1.2吴文化的地位江南文明之源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

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无锡)之说。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都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

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

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

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1.1.3吴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

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

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经过先吴时期的漫长积累,到泰伯奔吴,吴地文化开始进入第一个辉煌时期。

泰伯传播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开创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开启了东南文明。

据史载,泰伯在梅里建筑了江南地区第一座都城,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教化百姓从渔猎走向农耕,制陶冶铜,建村立巷,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半生而食”的落后生活,吴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而空前的提高,社会形态日臻完善。

吴国疆域在鼎盛时涵盖长江下游的苏、浙、皖、赣四省,还包括湖北、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崛起于东南地区的古吴国,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大国家,西破强楚,南败越国,北击齐侯,争霸中原,对以后的中华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东瀛日本和环太平洋文化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苏、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吴文化的三次辉煌,都是在本地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的结果。

今天,吴地的地域概念已被长江三角洲所替代,而吴文化也早就融入到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

在面向世界新的开放和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正在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在全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显示越来越充沛的活力,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吴文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共同的历史渊源,不仅是各地打造自身文化形象的丰富宝藏,也是形成整合发展优势的天然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弘扬吴地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再创新的辉煌。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苏、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2章2.1吴文化对吴地的影响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从其千百年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实践性成就看,它更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古今中国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研究探讨吴地经济发展的因素,外来经济的引入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外来的东西只能是一种诱因,真正的内在动因,还是来自文化因素。

吴地的经济长期以来走在全国的前面,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外,吴文化在人文思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铺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文化对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概括地讲,在这样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是思想道德层面。

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是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旋律。

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是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要素。

吴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和道德情操,长久以来对吴地人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和自身修养上中成效明显。

二是经济发展层面。

吴文化发展到近、现代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

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性征。

吴地民俗,清丽委婉。

无锡泥人“大阿福”和“老寿星”,笑容可掬、和谐可亲,即是写照。

2.2 吴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其形成、发展与传播不仅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亦有过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2.1.1吴越文化东传对日本国的形成发展的意义。

日本首次使用“日本”国号始于同一国家建立之前的7世纪初,此前日本列岛远古并无居民,在夏帝少康之前,或者说在泰伯奔吴之前,日本本土的原始人种不是后来的日本人,而是蒙古利亚人中的一支与来自南洋群岛马来人的混合人种。

泰伯奔吴以后,尤其是在吴国灭亡后,日本古先民逐渐同由大陆、朝鲜半岛来的华北人、朝鲜人以及江浙等地来的吴越人混血,从而形成古代日本民族。

长期以来,日本人自称是泰伯仲雍后裔吴越人的后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