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均衡第一节、货币供给机制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基本原理银行系统运作涉及三个角色:公众(Public)、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与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整个货币量M等于现金加上存款:M = CU+D现金储蓄率(c urrency deposit ratio:c)表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c=CU/D现金储蓄率反应货币内部结构,它是通过公众选择行为来确定的。
商业银行是一国银行体系的主体。
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银行放贷的最大限度。
r = RE / D, 0 < r <1。
最后一个角色是中央银行,基本职能是保持本国币值和价格稳定。
现代经济通过银行系统创造出货币。
如果经济中存在银行认为有利可图的贷款项目,初始增加的900万元存贷款款最终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创造出相当于一个以900万为首项、公比为0.9的几何级数,即900万元存贷款所增加的货币供给量是这一级数的总和:900(0.90)+ 900(0.9)+ 900(0.92)+ … + 900(0.9n)公比m为0.9,n趋向于无穷大时,m 的n次方趋于零,即m n n→∞= 0。
于是,S=a/(1-m) = 900/(1-0.9) = 9000。
也就是说,900万元贷款可能创造的总货币供给增加量为9000万元。
银行新增存款创造的存款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第一次贷款数额。
二是数列的公比,公比数值越大,货币供给增加量越大。
该公比与法定储备率的关系是:m = 1 – r。
因而,法定储备率r越低,公比m数值越高,一笔存款带来的存款增加数量越大。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指现金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储备:M b = CU + RE。
M = (c+1)M b/(c + r)。
M与 M b倍数关系(即(c+1)/(c+r))称为货币乘数(monetary base multiplier:mm)。
——c、r都不一定是常数,而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以及体制因素内生的。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8-1、美联储资产负债表(1996/12/31、亿美元)表8-2、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2000、亿元)第二节、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数量的方式公开市场操作之一:买卖债券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投放量上升,反之则下降。
当然,实际操作不是直接用发行货币购买债券。
公开市场操作之二:买卖外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负债方式来增加持有以外币或以外币标价的资产(如美元、日元标价的存款、债券——不是上面债券市场公开操作对象即本国政府的债券),构成所谓外汇市场公开操作。
这里的外币指的是自由可兑换的外币,因而可以在国际支付中提供流动性,成为外汇储备,不可兑换的外币一般不具备这一功能。
我国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通过结汇售(付)汇对经常帐户交易进行管理。
中央银行储备资产变动与基础货币供给量关系。
我国近年基础货币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汇储备变动影响。
表8-2、我国货币当局近年外汇资产和发行货币量变动(亿元)外汇市场操作作为调节基础货币量的货币政策手段所受到的限制。
因为外汇资产增加减少,受到国际收支、汇率目标等其它因素制约,因而不能完全依据货币量控制目标加以利用。
贴现窗口操作中央银行向私营部门提供贷款会影响基础货币供给,这一融资渠道称为“贴现窗口(the discount window)”,与这一贷款相联系的利率称为“贴现率(the discount rate)”,除了利率约束以外,中央银行还可能对贷款对象实施数量限制。
表8-3、我国货币当局贴现贷款分项余额(1994-2000、亿元、%)再贷款表示货币当局债权或资产上升,如果资产负债表右边其它负债没有变动的话,则应相应伴随着货币发行量的上升,因而表现为基础货币供给增加。
相反,如果贴现窗口贷款下降,则表现为基础货币供给下降。
存款储备率(deposit reserve ratio)银行出于法律要求和自身流动性要求,把部分存款作为储备保留,包括两部分:一是法定部分准备金比率(rr d: required reserve ratio)所要求部分,另一部分是自动保留部分,储备存款虽然一般利率较低,但是能够提高支付意外存款客户资金需求的流动性。
存款储备率对货币供给作用有两方面。
第一,影响基础货币供给。
其它条件相同时,储备率提高会增加中央银行对银行负债,因而会增加基础货币;反之也然。
储备率与基础货币供给成正向关系。
第二,在给定基础货币投放量前提下影响货币乘数大小,从而影响最终货币供给量。
储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亦然,因而储备率与货币供给成反向关系。
这从货币乘数公式M = (c+1)M b/(c + r)中可见。
当r上升时,乘数[(c+1)/(c + r)]下降。
从极端情况看,如果储备率上升到1,则乘数为1。
一般认为,两方面作用结果的净影响是负向关系。
银行如何决定是否保留超额储备?银行面临成本收益比较。
用公式表示:r d = f(rr d, i, i d, i f)+ - + +实际储备占存款比率与官方储备率要求正向关系、与贷款市场利率成反向关系、与中央银行贴现率和银行间拆借利率成正向关系。
因而,可以通过调节法定储备率对货币供给加以调节。
第三节、基础货币供给决定因素与政府预算约束关系基础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看,基础货币供给变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决定。
Mh – Mh-1 = (D g c– D g c-1) + E(B*c– B*c-1) + (L c– L c-1) (1)由于中央银行国际储备等于经常帐户与资本帐户平衡的净结果,以TB、NFP、KC分别表示贸易余额、净收益转移和资本帐户余额,则(1)可表示为(2):Mh – Mh-1 = (D g c – D g c-1) + E(TB) + E(NF)+ E(KA) + (L c– L c-1)(2)公式(2)强调了国际收支不同部分平衡情况,会影响到中央银行的国际资产储备数量,因而会影响基础货币的供给。
公式(1)和(2)是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观察结果;从负债角度也可以看出基础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很容易看出,基础货币供给从负债方面看,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通货发行量、二是金融机构的储备、三是政府的存款或中央银行的其它负债。
政府赤字融资的实现方式或约束条件政府债券购买持有者可分为四类。
(1)外国人——包括个人或外国公共部门;(2)本国居民;(3)本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4)本国中央银行。
本国中央银行通常是政府债券的重要持有者,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称为财政赤字的货币化(the monetization of the budget deficits)。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一个简单观察得到。
中央银行和发行债券的财政部都是政府的机构,因而上述关系仅仅表示政府一个机构(中央银行)对另一个机构(财政部)的债权。
因而从直接含义上看,这一债务债权关系天然具有软约束性质。
换言之,它意味着政府有可能利用增加印刷钞票方式来购买商品和劳务。
政府财政收支约束条件的名义量表达为:D g– D g-1 = P(G + I g– T ) + iD g-1(3)左边是政府债务改变量,右边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因而需要发行债券以填补收支缺口的数量。
政府债券可以由不同主体持有。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变动等于政府债券上升减去公众债券持有量:D g c – D g c-1 =(D g– D g-1 )-(D g p – D g p-1)(4)Mh – Mh-1=(D g– D g-1 )-(D g p – D g p-1)+ E(B*c– B*c-1) + (L c– L c-1)D g– D g-1 = Mh – Mh-1 + D g p – D g p-1 - E(B*c– B*c-1) -(L c– L c-1) (5)公式(5)陈述了一个重要关系。
政府债务上升可以有四个渠道来融资:(1)通过增发基础货币。
(2)增加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这需要在市场交易原则下通过自愿买卖过程来实现。
(3)减少国际资产储备。
(4)减少对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债权。
总之,政府可以通过借钱、减少国内债权和持有国际储备、印刷货币来对债务融资。
然而“有可能印钞融资”和“软约束”是否具有无限性?当然,回答是否定的。
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上一讲说明真实货币需求由利率和收入决定,本讲说明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决定。
均衡条件下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M d = Pf(i,Y) = φMh = M s(6)公式表达的是真实货币余额需求,所以价格引入货币需求函数的方式,表明二者成比例变动:价格变动一定比例,货币需求变动相同比例,从而保持真实货币需求不变。
现在看货币市场均衡方式,并讨论货币供给变动带来的比较静态影响。
可以分别从部分均衡和超出货币市场的范围去讨论。
首先从部分均衡角度看,假定货币供给、价格、收入等变量都是外生给定的,货币供求关系决定利率(货币需求曲线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于是利率成为调节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因素。
图8-1、货币市场的部分均衡条件假如采取一般均衡的视角去理解货币供求关系均衡问题,也就是考虑货币供给变动除了导致利率和货币需求变动,而且还可能改变价格、收入等变量的均衡水平,则要涉及后面章节将要讨论的内容。
这里仅做简单提示。
用横轴表示货币量、纵轴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分析框架讨论货币供应量改变后超出货币市场均衡的效果。
由于价格与货币需求存在比例变动关系,所以货币需求线表现为从原点向右上方上扬的直线;货币供给则独立于价格水平,因而是垂直的线。
货币供应量变动可能带来四种不同改变效果。
第一,货币供应量上升导致价格上升和货币需求上升。
在图8-2PP 0M SM DM 0MA中,当货币供给从M s o 改变为M s 1时,均衡状态改变为A 点变为B ,价格水平上升、货币需求随之成比例上升,但是收入和就业水平没有改变。
后面将要说明,从开放经济角度分析,这对应于小的开放经济、没有资本流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情况,这时经济总是处于古典学派所假设的状态。
图8-2、货币供给改变价格:比较静态分析情形之一第二种情况是货币供给上升降低了利率。
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成正比(第7讲:V = (2iQ / b )1/2),所以利率降低会使流通速度降低。
依据货币数量论,表达货币对价格关系曲线的斜率无非是(P = VM / Q ),所以V 下降会导致货币曲线斜率下降。
结果如图8-3所表示,V 下降伴随的货币需求曲线斜率下降导致货币需求线向右下方摆动,结果在新的均衡状态下,价格没有变动、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