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罗霄山脉南麓中段的遂川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山多、人多、耕地少的老区贫困县。

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现辖23个乡镇和2个国营林场,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

该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该县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不断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总目标,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十年,该县多方筹措扶贫资金累计达4.8亿多元,给该县贫困乡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增强。

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电、通邮;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电视;农村水利设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5.179亿元。

财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十年,全县累计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98个,基本解决了全县10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五难”和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

十年来,兴建和改造乡村公路345公里,兴建桥梁101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兴修水利设施196处,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6宗,解决了3670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和改造电网88.3公里,解决了286个自然村、2623户、1万多人的“用电难”问题;兴建和改建学校24所,解决了2300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修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处,做到了村村有医疗卫生所(室),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兴建沼气池1436座,涌现出3个沼气村,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2、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该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木竹、果茶、畜禽、药材、桑蚕五大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开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近十年,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建基地,促进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十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基地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7400多万元,建成4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30多处。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多种经营基地450多万亩。

其中:果茶基地158万亩、中药村基地4.4万亩、木竹基地239万亩、桑蚕基地2万亩、畜禽饲养及加工基地46.6万亩。

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创税收4300多万元。

产业辐射劳动农户11.4万户(其中贫困户1.6万户),覆盖农户面达83%,农民年人均从中获益280元,年减少贫困人口0.4万人。

3、龙头企业逐步崛起。

该县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以资产为纽带,加速转换经营机制,采取股改激活、联合带活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较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年创税收51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

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产品流通有效搞活。

该县依托区域资源的优势和产业特色,市场流通进一步搞活,目前全县共有362个流通中介组织、6.4万营销人员,在上海、北京、广东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460多个销售网点;在西南部乡镇,建成了金桔和茶叶收购市场;在县城和五大产业集中产区建成了39个遂川土特产交易市场,使遂川成为全省较大的果茶、木竹、桑蚕、畜禽、药材产销集散地。

这些市场既有突出的区域特色,又有很强的辐射功能,不仅促进了生产,搞活了流通,而且为农民解决了买难卖难的问题,并从中直接受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5、科学技术不断推广。

该县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支撑
点常抓不懈。

一是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近十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种养加工技术培训班448期,参加培训的达8.3万人次,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

二是努力健全科技网络。

在农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体系,全县专(兼)职农业科技人员发展到3800多人,做到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三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

为把科技信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该县开设了“118”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成立了农业科技专家服务队,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架起了桥梁。

6、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一是确定重点扶贫对象。

由扶贫办牵头,每三年一次对贫困户进行重新核定,建档立卡,进行重点扶持。

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全县共确定了108个贫困村为重点扶持对象,并分村制订了村级群众参与式扶贫规划。

二是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

为解决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问题,该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工程。

工作中,不断强化措施,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实施、群众参与、部门帮扶”的工作机制,并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坚持深山区移民与地质灾害区移民相结合;坚持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坚持移民扶贫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移民扶贫与建设小康示范村相结合;坚持移民扶贫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相结合;坚持移民安置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个私经济相结合。

八年来,全县共投入建房补助资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亿元,共搬迁移民7357户、33490人,其中就近避灾搬迁2586户、11297人。

对198个行政村的511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共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147个,集中安置移民4781户、21563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移民的生存环境,解决了求医、就学、行路难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的帮扶引导,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目标。

同时,该县把移民搬迁与圩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安置好了移民又做大了圩镇。

另外,为切实解决贫困户贷款难问题,该县自2004年开始推行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改革试点工作。

工作中,坚持“贫困户受益、向重点村倾斜、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同时结合县情,注重实效,做到了“四个确保”即:抓调研,确保对象准确;抓宣传,培育诚信观念;抓引导,确保贷款用途;抓服务,确保农民增收。

七年来,全县共向15896户贫困农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9860万元,贴付利息335.6万元,贷款贴息户年人均增加收入460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发展了农村金融市场。

7、资金管理不断加强。

该县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了五项制度。

一是项目申报制度。

通过建立财政扶贫项目库,突出扶贫重点,使项目建设具有可行性、效益性。

二是项目管理制度。

财政扶贫项目全部实行合同制管理,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规范。

财政补助资金在5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必须通过招投标或议标选择施工单位。

项目竣工后,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逐个进行验收,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

三是财务管理制度。

为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制订了《遂川县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实施细则》,从2003年1月起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实行报帐制管理,即在县财政设立报帐专户,各项目实施单位按项目计划、工程进度填写请款单,定期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帐凭据,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送财政部门审批后从县专户直接拨付到乡镇专户,大大缩短了资金流转时间,防止和杜绝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

同时积极推行大宗扶贫物品(如沼气池灶具等工程材料)集中采购制度,这样既保证了资金安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审计制度。

除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检查监督外,还接受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监督,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

五是公开制度。

把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向乡镇交底,向项目单位公开,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