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_回顾与展望_李绍山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_回顾与展望_李绍山

收稿日期:2006-09-06作者简介:1.李绍山(1957-),男,河南夏邑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测试;2.李志雪(1968-),男,河北枣强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写作教学。

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李绍山1,李志雪2(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河南洛阳471003;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

国内学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并且不断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国内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关键词:中国;心理语言学;引进;发展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7)02 0027 07The D evel op m ent of Psycholinguistics i n Chi na :R evie w and ProspectsL I Shao shan 1,L I Zh i xue 2(1.D epart m ent of T ra i n i ng,PLA U n i ve rs i ty o f F ore i gn Languag es ,Luoy ang ,H enan Prov .,471003,Chi na ;2.D epart ment o f Eng li sh ,PLA U niversity of Fo re i gn L anguages ,Luoyang ,H enan P rov .,471003,Ch i na)Abstrac t :The past t w o decades w itnessed the boo m i ng of psycho lingu i sti c resea rch i n China ,wh i ch can be roughly div i ded i nto three stages .D espite the s hort h istory ,ach i eve m ents have been m ade i n both basic and appli ed research ,and contr i bu ted to thei m provement o f fore i gn l anguage teach i ng and learn i ng .H o w ever ,prob l e m s still ex ist as reg ards t he depth ,scope and m ethodology of psycho li ngu i stic research ,and shou l d be resolved i n t he f uture .K ey word s :Ch i na ;psycho li ngu i sti cs ;i ntroduction ;develop m ent0.引言心理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介绍到中国后,在短短20多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提高了外语教学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过去的研究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今后逐渐加以改进和克服,使这个年轻的学科在中国不断向纵深发展。

1.心理语言学的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语言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当时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的同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关注人与语言的关系,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开始把语言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

两个学科的专家都注意到,语言与人的心理活动、思维、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桂枝,2004:92)1946年,美国学者Pronko 发表了题为 语言与心理语言学 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 psycho li n guistics (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

1953年,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敦市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了这一术语。

一年后,在美国出版了名为 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探索问题概观 的专题论文集,标志着这一术语获得了具体的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对象、范围和方法等根本问题。

1961年,Saporta 主编的 心理语言学读本 出版,心理语言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地位正式确立,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逐渐形成(俞约法,1994;沈家煊,1988)。

心理语言学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研究重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过程(统称语言理解);(2)语言的产生过程(即用词语表达意思的过程);(3)儿童学会理解和产生语言的过程(儿童语言习得)。

第30卷 第2期2007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30 N o .2M ar .200720世纪50年代,心理语言学研究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论的影响。

(俞如珍,1994)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70年代,心理语言学开始倾向于使用认知的方法,从而割断了其与语言学的联系。

8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利用语言理论提供的语法规则进行语法分析。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先进的实验手段的使用,如计算机模拟人脑思维方法,人们越来越接近语言习得、产生和理解过程的真相。

2.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介绍、引进和吸收阶段,学者们主要向国内介绍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为研究起步阶段,在继续介绍西方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基础性研究有所加强,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增大,研究成果不断应用到外语教学的不同方面。

90年代中期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心理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期,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都得到了发展,应用范围涉及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

应该指出的是,这三个阶段所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不是彼此替代更新,而是同步发展,相互依存的。

有些研究,比如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新成果的介绍,贯穿于各个阶段。

2 1第一阶段:介绍、引进和吸收阶段最早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向国内学界介绍国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桂诗春教授。

他在1979年开历史之先河,率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心理语言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成果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从此拉开了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桂诗春,1979)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很多学者(游辛,1979;陈平,1982;刘润清,1983;沈家煊,1983,1987,1988;吴冠仁,1984;张健纯,1984;严长信,1987;廖菲,1989)也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国外心理语言学的流派及其观点,并初步探讨了如何利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国内外语教学。

1985年,桂诗春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心理语言学专著 心理语言学 ,全面阐述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000年该书经过补充和修订,改名为 新编心理语言学 出版)。

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内学者刚刚接触心理语言学,所以主要的工作是介绍和引进,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范畴、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原创性。

2 2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开始起步。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国外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介绍和吸收,而是开始展开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不断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教学实践中。

在这些研究中,集中反映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是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 (桂诗春,1992a)。

在这本论文集中,既有基础研究,也有针对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桂诗春(1992b)研究了心理词汇问题,他通过视觉词汇辨认实验证明,英语学习者的英汉语共享统一的心理词汇,激活扩散可以在两种语言中交叉进行。

桂诗春和李崴(1992a)在另一项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学生词汇检索的语音编码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词汇检索中遵循多数实验所揭示的规律,英语字母或汉字的回述率较高一些;对中国学生而言,两种语言的词汇检索是不同的。

桂诗春和李崴(1992b)还研究了句子的短时记忆功能和特性。

他们的实验表明,汉语句子加汉语词表的回述率与外国学者在操英语的受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大致相同。

李绍山(1992)使用快速系列视觉显示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发现命题和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的最重要变量,难度和频率的重要性次之;包括命题和难度在一起的语言变量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大于背景知识所起的作用。

李崴(1992)利用PDP模型中的交互激活和竞争对记忆的提取和概括进行了模拟,初见成效。

应用研究着重考察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具体过程。

王初明(1992)调查了六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方式是反映外语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学习方式的不同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与性别无太大关系;中国学生最不喜欢集体学习方式。

陈思清(1992b)从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的角度考察了学生使用的交际策略,发现学生总共运用了五大类220个交际策略。

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策略的使用数量成反比,学生的语言水平决定他们所选择的交际策略的类型。

王初明、亓鲁霞(1992)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对学生的听力策略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策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频率和类型的统计上,需要深入探讨学习者在不同场合、时间、情景下所使用的不同的策略;学习策略能否运用得当,受语言学能(language eptitude)和外语水平的限制。

陈思清(1992a)对图式理论的研究进一2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步验证了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在阅读中的关系。

季刚孟(1992)从阅读时间参数的角度考察对理解能力的评估。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答对题的平均时间存在差异,而答错题的平均时间不存在差异。

在这个阶段,其他研究仍然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凯斯,1992;俞如珍,1994;俞约法,1994;莫大伟,1994),也包括一些对心理语言学理论用于外语教学的思考(陆群英,1990;许常凯,1990;朱瑜珊,1995;朱利华,1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