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生)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生)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2.了解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自主检测】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整体感知】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初步感知。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的其活动?并概括所写场景。

(2)诗的后四句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概括所写场景。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诗歌内容赏析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2.分析第2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学习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合作探究1】——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三、比场境1.找出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

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

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合作探究2】——缘景明情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总结升华】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训练案举一反三—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炼字提问:你认为“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韵味悠长。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诗,诗题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评价王维的话。

D.《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3.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孟浩然作品:①《春晓》:②《过故人庄》:,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

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④《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

⑤《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4.《夜归鹿门歌》与孟浩然《归嵩山作》对比阅读,比较它们诗境(选择的意象,,情感,,营造的意境)的异同。

归嵩山作孟浩然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5.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文本卡片】——李白与孟浩然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①,风流②天下闻。

红颜③弃轩冕④,白首卧松云⑤。

醉月⑥频中圣⑦,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⑧可仰,徒此⑨揖清芬⑩。

【词语解释】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⑥醉月:月下醉酒。

⑦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⑧安:岂。

⑨徒此:惟有在此。

⑩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

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素养案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初中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2),;(3),;(4),。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2);(3),;(4)。

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9.《论语十则》中的“”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11.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2.是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

规范书写《夜归鹿门歌》【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