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而假设的—条线。在实验中 ON 就相当于法线,因此可进一步说明反射光线是在入 射光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内(板书)。
(3)问:怎样确定反射光线所在平面中的具体位置呢?这个位置是用反射角来表 示的,那么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呢?可通过实验说明。
(4)学生阅读 P68[实验]内容,结合图 2—50 按要求组装实验器材,教师到学生中 检查指导。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入射光线要沿纸面进行;注意记录实验结果。
第1次
第2 次
第3次
入射角
反射角
(5)指定一组公布实验结果,教师将结果填写在小黑板上。 (6)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 ①比较表格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相对位置,能看出什么规律?(当入射
光线在法线右侧入射时,反射光线就在法线左侧,即得规律。(板书)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②比较每次实验中两角的关系,可看出有什么规律?(入射角是 60°时,反射角也 是 60°,当入射角是 30°时,反射角也是 30°,即二角相等。) 问:究竟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呢?还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讨论后,教师总
光的反射定律。 (三)复习巩固。 投影并讲解例题;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 AB 在镜中的像(图 6)。 阅读: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会聚作用 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与作业本
课后 反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分析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3)
日期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
入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_=______度。 A
N
B
2.光线的反射定律是阐明___ ___光线方向的,就是:
_______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居在
30°
_
_____;_____ __角=________角。
3.完成下列光路图,并填出反射角 i'
上时,物体将
1.一、光的反射
光反射到我 们的眼睛里
⑴在实验暗室中,用改装过的手电射出一束光,照在平面镜上。移动镜子,看看能 了。
将室内的其他物体照亮吗?⑵将光照在不发光的物体上,我们能看到物体了吗?
小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
的反射。
教师简述:光是客观存在的,光线是指光通过的路线,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
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做一做: (1)演示:如图 1,把 装置沿 ON 线剪成甲乙两
A
N 法线
N
甲
背景板 入射光线
乙
A甲
反射光线
乙B
背景板
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 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
i
M
ir
M
O
垂直且位于镜面中心。将
O
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
图1
图2
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 45°
课题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1)
日期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分析
1、 会描述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反射现象中的各个名称:反射面、入射光线、入射 点、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2、 能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会区别漫反射、镜面反射。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 用蜡烛代替人逐步向镜面移近,观察像的大小,证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 面距离远近无关。 用光路图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边板画边讲解边指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作法:①过发光点 S 作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 SO,则入射角为 0 度,据光的反射定
律可知反射角为 0 度。作反射光 OS。
②过 S 点任意引入射光 SA、SC,据反射定律,作反射光 AB、CD。(图 3)。 ③点拨:当反射光 AB、CD 射向人的眼睛里,人眼看到了什么? (发光点 S 的虚橡 S1),怎样看?(逆着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猜想:为了与光线区别,反向延长线如何作?虚像如何作? (用虚线)完成光路图 4。 ① 用量角器量一下 S1O 是否垂直平面镜,再用刻度尺量一下 SO 是否等于 S1O? 这说明_______。揭示光路图的物理意义:A、发光点在 S 点。B、S1 是反射光 AB、 CD 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而产生发光点在 S1 的感觉。所以这个像是虚像。 继续作图并叙述:发光的蜡烛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发光点组成,每一个发光点在镜子 里都有一个像,这些像就组成蜡烛的像,蜡烛在镜子里的像也是虚像。(图 5) 小结并板书: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成像的原理是据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 让学生画出
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 不 同 入 射 角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 的折射光线。
述相同。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
课程资源 1.演示器材:没改装的手电筒一只,改装的手电筒一只,面镜一面,标有刻度呈平 的准备 圆形的硬纸板,教学用三角板。
教 学 预设
调控对策
[准备引入]1.光的反射现象。
答:因为它们
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如看到蜡烛的光焰、电灯等。
发出的光射
问:那么,白天或夜里灯光下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夜里或暗室里就看不到物体了, 进了我们的
O
40°
40°
4.太阳光的仰角为 40°,用平面镜反射使它垂直射向墙壁,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5.银幕的白布改用平面镜行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与作业本
课后 反思
课题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
日期
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 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目标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结:由于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即反射角随着入射角而变化,所以正确的说法是:
(板书)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教师:综合所述(看板书)可得出反射定律,其内容可分为两层意思:一、前两
条规律反映了三条线的关系;二、反映了两角的关系。
④对照图形:当入射光线恰好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路径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恰好沿
原来反射光线的路径反射。光的这一性质,叫做光路的可逆性。)(板书):
况;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成像。
课程资源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的准备
教 学 预设
调控对策
[准备引入] 将一根筷子斜放在水杯中,从上往下看,筷子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 的折射。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 规律可遵循的呢? ①请学生大胆猜想。②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讨论几个小问题: 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 Ⅱ.增大入射角,折射角有何改变呢? Ⅲ.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 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 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 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 Ⅰ.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 总是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 Ⅱ.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 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改变光源的位置,由水中沿原来的折射光线斜射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演示实验,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 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眼睛,两人一组,试试看。根据所学的知识来作出解释。
(三)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讲述了哪几个问题?(看板书)
首先介绍了几个名称,即:一点,二角三条线并画出了光的反射的光路图。第二,
通过实验得出了反射定律。请同学说其内容,最后介绍反射的种类。
四、评价与反馈
1.图中表示入射光线是__ ____,反射光线是__ _____,
处照射在镜面 O 点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
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 2)
(2)教师:由此可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 ON 线在同一平面上。将实验图画 在黑板面上。
教师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边画边讲解的万法,按作图顺序介绍名称:镜面 M, 入射光线 AO,入射点 O,法线 ON,入射角∠AON,反射光线 OB,反射角∠BON。 在讲述法线时,首先说明法线不是光线,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