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难忘的数学课600字日记
难忘的数学课
数学课,往往是气氛活跃的课程。
那年夏天,天就像不受控制似的烘烤着大地。
下午,班主任王老师来了,看着我们死气沉沉的样子,兴致勃勃的说:“这节课我们来……”“这就可又要讲课了……”恰巧,这
话被老师听到了,老师严肃的说:“不!这节课我们来玩个游戏!”
老师的话仿佛如醒梦钟、提神钟,使死气沉沉的学生精神百倍;使沉
睡中的学生神清气爽;使即将进入梦乡的学生回到现实。
3秒后,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老师,您不会为了让我们清醒
而骗我们吧?”有的说:“老师您不会发烧烧糊涂了吧?”老师不仅
不生气,而且笑着说:“我没有发烧,也没有骗你们,这个游戏的
名字叫‘高升数’,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同学算1+2的数,
算出并迅速向后面的同学报出,第二个同学用前面同学的得数+3,
并迅速向后面同学报出,第三个同学用第二个同学的得数+4,以此
类推。
”
开始了,同学们迅速地计算,有的甚至抄起了家伙——验算本。
到我了,算的是496+32=?我心算:2+6得8,9+3写2进1,4+1得5。
“528!”“好!说一下你怎么算的。
”“2+6得8,9+3写2进1,4+1得5,得528。
”“好!因为这道题在每百的末尾不太好算,要
注意。
”到班长姚梦雪了,她的更难!是595+35!“620!”班长迅速
的回答。
“对么?你到黑板上竖式算一下!”她一写出来,脸通红通
红的,说:“是630。
”“对,因为你5+5忘记进1了吧。
这个问
题以后要注意。
好了,这节课这个游戏就到这儿,给你们10秒钟的
时间记作业!10、9、8……3、2、1……”“铃铃铃……”下课了,“这么巧啊,今天回去把1加到100的和写出来,要过程!”老师一
说完,我的同位李小龙就站了起来说:“老师1加到100的和是
5050。
”“哦?!”同学们和老师的嘴都长成了“o”型。
“说说你的
思路。
”“把1—100先排起来,首尾之和是101,第二位与倒数第
二位的和是101……直至第五十位与倒数第五十位的和也是101,一
共五十对,50×101得5050。
”同位的回答完毕,旺旺活跃的马池
曾爷紧皱眉头,不敢作答。
老师迟疑了一会儿,眉头从一开始的
“麻花”到拨开云雾见青天,赞许地说:“好,其他同学抄十遍,
李小龙今天没作业。
”
下了课,我问我同位他怎么知道的这一规律,他说他有一本“麻花眉头题目大全”,意思就是:看起来很难,但是另有思路得题目。
我买了一本,思维逐渐敏捷了。
这节课,说有趣吧,他又令我紧张;说紧张吧,又看了班长的笑话;说乐吧,它又令我收获了一本书;总之,用一个词来形容——难
忘!
难忘的数学课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
做出来。
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
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
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
因此,有
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
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
但
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
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
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
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
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
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
并
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
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
其实我想通过这
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
在同学们的
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
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
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
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而且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
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
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同学们又积极探索起来。
我们展开了应用大练兵活动,通过一番实战,有些对结论持有怀疑
态度的学生也打消了疑虑。
难忘的数学课
上课前,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数学学具盒,两个人一个塑料量杯,里面倒满了水。
顿时,心里便浮想联翩:塑料量杯是用来
干什么的?难道是数学课改成了科学课做实验不成?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的脸上疑惑不解。
老师看到同学们这个样子便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圆锥的体积。
”说着便在黑板上潇洒的写下了一笔字迹工整的字“圆锥的体积”。
老师让我们从学具盒内拿出一个圆柱和圆锥。
奇怪,它们都没有底面积。
老师说:“同学们。
根据你们手里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实
验报告来做实验。
”
我和同位现将圆锥内倒满了水,倒入了圆柱内,发现倒入这样3次,稍微差一点儿就到满圆柱了。
于是,我们不甘心就反复多做了
几次,最后,圆锥到了3次终于倒满了圆柱。
由此我们得出了结论
在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老师说:“大家先停下,哪个组起来把你们组的实验过程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自己自以为是心想:哈哈,这下我可以大展身手了。
可是我刚要举手,于跃却大喊:“老师,我!”老师见他这么积极,
于是便让他起来回答。
于跃将自己的实验报告展示在了投影机上。
说:“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根据圆柱的体积和体积公式,我猜想圆锥的体积
和它的底面积、高有关。
实验器材: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所选用的实验器材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实验过程:将盛满水的圆锥倒入圆柱内,到了3次,才将圆柱倒满。
结论: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老师说:“谁和于跃的结论一样?”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老师讲的非常精彩、生动。
下课了可我还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
老师说:“勤动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课,它们像一个个小插曲,时而高昂,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但是,这一节数学课我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