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对政府投资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分析,主要有招标文件的编写风险、预选承包商的风险、评标流程中的风险等方面,并提出解决措施的建议如强化资格后审、完善评审流程、增加串标成本等。
目的在于为政府投资工程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完善招投标制度。
关键词:招投标;风险;措施建议
引言
招投标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基本制度,对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行政干预以及防止腐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政府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势必会影响到招投标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1.招标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1.1招标文件编写风险
招标文件存在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招标文件本身编写的有漏洞,细节没有解释说明清楚,双方对责任互相推诿,这会对日后造成工程索赔纠纷产生隐患。
另一方面是评标标准制定得越详细,投标人就越容易了解和掌握项目的侧重点,也能够了解和掌握评标的采分点,这样就越容易使他们编制出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文件,投标文件的响应性就越强。
由于目前建设工程诚信体系尚未完善,难免会有一些施工单位,弄虚作假,不根据企业实际编制投标文件,而是照抄照搬招标文件条款,夸大自身实力,从而看不出投标人的真实情况,如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施工方案措施和能力或者设备质量、性能等,施工单位实际情况与招标文件要求不符。
1.2预选承包商的风险
预选承包商制度是指在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取消各个分散的资格审查,由市政府成立预选承包商工作组织实施机构对各类投标人进行定期的、集中的、规范的资格审查,确定入围《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名录》企业,在具体项目招标时,由名录内的承包商进行竞标的一种制度。
第一,加剧了资质挂靠现象。
进入名录是成为投标候选的先决条件,符合条件的进入名录,不符合的则被拒之门外,不得承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这样就势必加剧了资质挂靠现象,一些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小施工企业为了承接工程,企业间就通过重金收买
取得资质。
第二,增加政府工程造价。
若一项政府工程只规定几家单位可以做,那么选择承包单位的范围必将缩小,数量过少,竞争不够充分,必然会使工程价格升高。
第三,构成新的地方壁垒和固定的利益格局。
因为政府工程招投标只是在名录内的企业进行,形成“小圈子投标”。
实际在地方建设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对投标人的数量限制必将削弱竞争,形成地方保护主义,演变成长期少数人中标,而来自某些地区的包工头又重金买断中标商,利益格局基本固定。
第四,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服务与严格监管上,加强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注重事前制度建设和事后严厉监管,对招投标的过程不作过多干预,创造环境由市场充分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对违法行为予以严惩。
1.3评标流程的风险
1.3.1评标方法的风险
目前,政府工程招标的评标方法较多,但实际上最常用的有两种,即综合评估法和最低评标价法。
综合评估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最低评标价法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
综合评标法仍存在诸多漏洞和缺点,具体实施起来,评标办法和标准可能五花八门,很难统一与规范;在没有资格预审的招标中,容易由于资格资质条件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歧视性”条款,造成不公,引起质疑和投诉;如果评分标准细化不足,则评标委员在打分时的“自由裁量权”容易过大,人为操纵评标的风险增加;容易发生“最高价者中标”现象,引起对于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的质疑。
1.3.2评标过程的风险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
既然是人来评标,就会有人为因素的风险而影响最终的评标结果。
第一,现有法律法规对评标专家缺乏约束力。
现有法律法规对专家在评标过程是否存在失误、失职、不公现象难以进行监管。
纵然在评标过程中发现了专家的评标失误甚至有倾向性评标,却只能提醒专家注意,无法对专家的错误结论,依法进行纠正,导致专家在评标过程中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来约束,造成对专家的监管出现了真空。
第二,评标专家的职业素质。
正是由于上述所说的监管真空给了个别缺乏职业素质的评标专家可乘之机,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投标单位相互串通,刻意在评标过程中给予高分,助其中标,之后向一同串通的投标单位收取一定报酬。
违背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原则,对其他投标单位不利。
第三,不合理的评标流程。
由于不少政府工程需要赶时间进度,导致招标人往往希望尽快完成招标投标工作,使工程建设尽早开工并节省招标费用,许多政府工程评标工作安排的程序过于简短。
在简略的评审过程下,很难对投标文件做出全面的评审,难以实
现招标工作中所要求的择优选择中标人的原则,结果导致评标过程流于形式。
1.3.3工程量清单计价风险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与国际接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建筑产品计价方式。
近年来,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方式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第一,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不完善。
计价规范本身的缺陷,阻碍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的发展。
由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过于笼统和分类不全,客观上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所涉及的清单项目与工程实际情况还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顺利进行。
第二,施工企业准备不足。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实施后,定额计价逐步向清单计价转变过程中,施工单位由于其人员素质、技术储备等原因大多未建立完整的企业定额。
第三,缺乏配套的相关规范措施。
目前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制度主要是国家标准,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缺乏详细明确的工程合同管理办法。
对盲目报价、低价中标而又无力履约的施工企业,也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
2.措施建议
2.1强化资格后审
资格后审制是指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提交的资格审查资料,对投标人投标资格进行的审查。
主要是对投标人有无能力胜任,机构是否健全,有无良好的信誉,有无从事过类似工程的经历,人员是否合格,机械设备是否适用施工,周转资金是否足够等方面作实质性的审核。
只有通过资格后审制的投标人方可进入评标。
实行资格后审制,即从招标公告阶段直接进入招标文件的发售阶段,从而消除了招标人或意向中标人排斥正当竞争者的操作时间,因此难以形成一家操控的格局,增加了投标人中标的不确定性。
在开标前,任何人不知道投标人的数量、名称等信息。
同时,投标准入的简化,可以有效降低投标成本,可以鼓励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投标工作中,长此以往,必然能够净化招投标市场,重新树立招投标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2完善评审流程
2.2.1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
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有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改进施工技术和组织方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正常的企业不可能长期实施低于自身成本的自杀性策略,必然会采取新的管理模式适应新的招投标模式,并重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市场价格分析、调整内部结构,发挥企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优势。
2.2.2完善评标专家考核制度
评标专家是评标阶段的主体,评标专家决定着此次评标过程的公正和公平,以及最终的评标质量。
进一步完善评标专家的考核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个别素质低的专家对于投标的舞弊行为,规范评标的公平、公正环境。
2.2.3给予充分的评审时间
一方面,招标人应要求投标人在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明确标识,以利于专家有针对地进行评审;另一方面,应适当延长专家的评审时间。
对于中、大型和复杂的建设工程给予专家充分的评审时间,让评审专家对投标文件进行全面的审查。
2.2.4大型、复杂项目进行现场答辩
对于大型、复杂项目的难点、新工艺等方面问题,招标人可以在招标文件中要求项目经理、工程预算编制等关键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答辩,回答评标专家提出的问题,其答辩的情况作为专家评标的重要依据。
2.3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
为适应目前逐步从定额计价向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完全过渡,需要制定和完善配套的规范措施,施工企业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制定出企业定额,加强企业预算造价人员的培训,增加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4增加串标成本
增加串标成本有两方面,一是增加串标单位资金风险,二是增加串标的惩罚力度。
对于前者,串通投标往往以挂靠投标的形式出现,即串标企业借用多个企业资质陪标,而陪标企业的报名费、保证金等全由串标企业承担。
可以采取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应通过投标人或中标人的基本账户,以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缴纳或退还的措施。
对于后者,加大对串标行为的惩罚力度,不仅可以表明政府的打击此类不法行为决心,还可以对企图串标的企业产生威慑。
3.结语
招投标工作是评价投标企业是否符合招标要求的基础,是保证今后建设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让招投标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特点,而不只是流于形式,不给有不法企图的企业有机可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丁士昭,逢宗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丁士昭,逢宗展.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张承永.公共工程招投标监管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1
[4]励人才.招投标机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