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营市概况

东营市概况

【东营市简介】东营市是1983年10月成立的山东省辖市。

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行政区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79.3万。

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华东)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这里。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1961年4月16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东营市境内既有年轻的黄河新淤地,也有古老的陆地。

北部是新冲积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广袤无际,清新壮丽;南部是战国时期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从旅游文化类型看,东营市的旅游资源包括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类型。

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尤以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最为典型,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黄河从东营市中部入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看到“黄龙入海”“长河日出”“河海交汇”等黄河入海景观。

在入海口附近,有面积达15.3万公顷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面积达1万公顷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以“新、奇、野、阔”为特色的黄河口湿地生态自然景观。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已形成了以“壮、雅、朴、实”为特色的现代石油工业景观。

林立的井架、采油树、丛式井组,雄伟的海上钻井平台,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被誉为“海上长城”的孤东围海大堤,现代化的石油工人新村等充满“油味”的现代石油工业景观,是富有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

东营市南部有以孙武故里、古齐文化、现代农业为主要内涵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孙武祠和几百处古齐文化遗址等;中部有展现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及新兴城市建筑的系列景观,主要景点有黄河大桥、黄河水体纪念碑、天鹅湖公园、新世纪广场等。

【地理位置】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东营来历】东营,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

西营以西有一村庄哨头,三村为东征时扎寨位置。

明洪武年间建东营村。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石油会战指挥部和部分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

1965年3月,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

1983年成立地级市。

【民风民俗】东营境内南部和西部地区多为古村古镇,东北部沿海地区移民较多。

过去,境内居民主要从事农、牧、渔、盐业生产,勤劳俭朴,淳厚善良,思想观念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民间习俗亦具有齐鲁文化特征。

60年代后,为开发胜利油田,大批石油工作者集聚东营地区。

油田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的习俗,各地风俗互受影响,但入乡随俗者居多,基本上保持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礼节】清代,行跪拜、作揖之礼。

民国时禁行跪拜礼,改行鞠躬礼。

建国后,人们一般的交往礼节是握手、点头致意和鞠躬等。

农村遇春节、吊唁、祭祀等特殊场合行跪拜礼。

亲友之间馈赠礼品或招待宴请,必在一定时节回敬。

亲朋、同仁久别重逢,亲切握手,互相问好。

分别时道声"再见"并招手致意。

有客至,让客人先行,主人随后。

待客时,请客人左首坐,备餐敬酒,让菜劝饭。

客去时,主人送到门外,握手或招手告别。

【行政区划】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

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

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

至2004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77个村民委员会,1864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市境南部、西南部,村落古老,历来人口密集。

北部、东北部地广人稀。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26.97人,其中小清河以南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900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

建市以后按新的行政区划统计,1985年的人口密度是: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89.4人;东营区平均每平方公里327.5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河口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7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至1995年,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207人/平方公里。

其分布密度为:东营区每平方公里438人;广饶县每平方公里406人;利津县每平方公里224人;垦利县每平方公里95人;河口区每平方公里仅81人。

【历史沿革】东营市域是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境和原博兴县、沾化县的一部分乡镇组成。

南北陆域形成和建置时间迟早有较大差异。

南部广饶县境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西部利津县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

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

其建置、隶属迭次更变。

市境南部地域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据出土文物考证,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

秦代属齐郡。

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属齐郡。

今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

今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

王莽新朝时期,今市境属建信郡。

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

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

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

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

今市境属乐安国。

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

今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今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

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

十六年(公元596年)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郡。

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今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今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

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

宋朝,初废道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县之上设置“路”。

今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

今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

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

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

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

今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

今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

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

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

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

1915年改属淄青道。

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

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建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政府,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

1944年以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国民党建立的政权: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只存在4个月;1938年2月,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刘景良进驻利津城,建立国民党地方政权,历时仅11个月。

日伪政权:1937年12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伪政权。

后日军主力撤走,伪政权为国民党刘景良部摧垮。

1939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伪政权,隶属伪山东武定道。

1939年2月,侵占广饶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

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

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今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

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

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

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

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

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

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历史人物】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人物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

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武圣”孙武的故里;汉代,有著名的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齐鲁的学者李焕章,“扬州八怪”之一、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