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医骨伤科简史

1中医骨伤科简史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多部医学帛书。保存了当时 诊治骨折、创伤及骨病的丰富经验,包括手术、练 功及方药等。 • 《灵枢 骨度》记人体各部骨骼,并测量其尺寸。 《灵枢 经脉》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 肉为墙”。 《灵枢 刺节真邪》记“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 为脓,内伤为骨烛。…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并, 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 《吕氏春秋. 季春纪》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形体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 郁”。主张用练功疗法治疗足部“痿癖”
• 蔺道人的肩关节脱位“椅背整复法”
(下一页)
• 蔺道人的髋关节脱位“手牵足蹬”复位法。
(返回)
5中医伤科的发展 (公元960~1368年)
• 宋代设“正骨科”。《洗怨集录》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法学医学专著。《太平圣惠方》、《普济 本事方》等都对伤科有丰富的记载。 • 李杲《医学发明》发挥了《内经》“肝藏血”的 理论,认为“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 不问何经所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 创“复元活血汤”。 • 元代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 施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 中医伤科学 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 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又称”接骨”,”正体”,”正骨”,”骨伤”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伤科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起源很早 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原始的热熨疗 法. 伤处抚摸、按压可以减轻症状,产生理伤按摩 疗法 伤口用树叶、草茎等外敷可以疗伤,产生外用 药物 形成了丰富的外治疗法 • 骨针、石镰的发明,产生了砭刺、切割,并逐渐 形成为外科手术器械。
8中医伤科的新生(1949~)
• 50年代上海市首先成立了“伤骨科研究所”, 70年代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与天津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相继成立,之后不少 省市纷纷成立伤科研究结构。 • 80年代十余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骨伤系,招 收大学本科,还招收博士生。 • 建骨后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石筱山《正骨疗法》、 《平氏郭氏正骨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 引》、郑怀贤《伤科疗法》、杜自明《中医正骨 经验概述》、梁铁民《正骨学》、《刘寿山正骨 经验》、《林如高正骨经验》等。
危亦林采用“悬吊复位法”正复脊柱骨 折
(返回)
6中医伤科的兴盛 (公元1368~1840年)
• 明清时代,伤科出现了许多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 医学家,撰写了大量的伤科专著,形成了不同学 派。 • 明 薛 己 著〈正体类要〉。序曰:“肢体损于 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 和”。强调突出辨证论治。 • 清 吴谦《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较系统地 总结了清代以前的伤科经验,既有理论,亦有实 践,图文并茂。 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 提、推、拿、按、摩八法。 运用攀索叠砖法、 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等。 • 胡廷光 《伤科汇篡》。钱秀昌 《伤科补要》
• 晋 葛洪 《肘后救卒方》,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 颌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 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 还首次记载 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肠断裂用桑白皮线进行肠 缝合术,首创口对口吹气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 • 隋 巢元方 《诸病源流论》记载许多有关“金疮” 的病理、诊断、治疗的经验。提出清创疗法四要 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 正确包扎。
பைடு நூலகம்
• 西汉初期,淳于意记2例完整的伤科病案: 一则是坠马致伤;一则是举重致伤。 • 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中药365种,用于伤 科的有100种。 华佗擅长外伤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施 行剖腹术,刮骨术,创立五禽戏。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记攻下逐瘀方药, 如大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等。
4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 (公元220~960年)

• 以尚天裕为代表,中西医结合,总结出新的正骨 八大手法,研制成功新的夹板外固定器材,编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动静结合、筋 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四项原 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 生重大影响。 • 7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开发性感染骨 折、脊椎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陈旧性骨折脱位等 方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有了新的进展。
(下一页)
中、西医治疗骨折的基本方法对照:
• 1、整复
中医
(下一页)
• 西医
(下一页)
• 2、固定
中医
(下一页)
西医
(下一页)
• 3、药物治疗
• 中医:中药外敷、内服。以气血学说、 脏腑理论为基础,按早、中、后三期辨证 施治。 西医:以对症处理为主,暂无系统药 物治疗理论。
(下一页)

• 4、功能煅练
2中医伤科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 夏代 《韩非子》记“以刀刺骨” 《神农本草经》记“桃仁主瘀” • 西周、春秋 设疡医 •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 祝药、劂杀之齐。” 《礼记 月令孟秋》记“命理瞻伤、察创、 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3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 (公元前476~公元220年)
• • 中医:夹板固定后,即可按早、中、 后三期指导活动。 西医:因固定范围大,早期难以进行 活动,通常在中、后期才可功能煅练。
(下一页)
• 5、其它(诊断方法、基础理论)

中医:通过望、问、闻、切(触摸)获 取病症,结合粗略的解剖学知识,运用中 医传统理论辨证施治。
西医:通过望、触、叩、听、X线等理 化检查获取病症,运用现代解剖、生理、 病理学知识,分析病理特点,制定治疗方 案。 (返回)
• 浙江伤科名家: • 富阳,张绍富。 • 宁波,陆银华。 • 金华,黄乃昌。 • 绍兴,顾氏。 • 嘉兴,罗氏。

西医骨科和中医伤科是生活在不同地域 的人类在与损伤性疾病斗争中创造的不同医 疗体系,虽然两者的理论差异很大,但对伤 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并且各有自己的优 势和不足,两者互补性很强,因而不应该互 相对立。
7中医伤科的危机(1840~1949)
• • • • • • • • • • • • •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医受到歧视。 建国前较有名的伤科流派: 河南 平乐郭氏正骨世家、 天津 苏氏正骨世家, 上海 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伤科八大家, 广东 蔡荣、何竹林等五大伤科名家, 湖北 武当派李氏正骨, 福建 少林派林如高, 四川 杜自明、郑怀贤, 江苏 葛云彬, 北京 刘寿山, 山东 梁铁民 辽宁 孙华山。

唐 孙思邈 《备急千金方》,王焘《外台秘方》, 亦有丰富的有关伤科的记载。 • 唐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其中分述骨折、脱位、 内伤三大类证型;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 手法,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 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 理论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伤损按早、中、 晚三期治疗的方案。所载方50首,药139味,体 现了伤科内外兼治的整体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