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目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农村新型社区的现状和困境,通过引进社工理念,构建高素质的社工队伍,从社会工作视角探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之路。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工作;社工视角“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深入关注的重点问题。

从2004—2012年我国已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三农问题。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搞好农村建设,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建设,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相关实践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通过村庄迁并改造,进行资源整合而建设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相配套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推行实践。

1.河南省科学规划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在全国是首创。

目前已经规划近万个新型农村社区,启动2 000个,建成300个,下一步逐步铺开。

具体措施和原则为: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注重解决社区民众就业问题;实行群众自愿原则;注意保护传统历史风貌、古村落、传统民居等。

2.北京市开建十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北京市确定的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涉及25个村庄。

为实践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社区配套了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如社区服务和卫生站、社区文化服务活动中心、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相关的法律维权和服务组织,发展各种民间中介组织的力量和社区志愿者队伍,让农民小事在社区里面解决,大事有社区里面的组织或自愿者代理来解决。

3.湖北省关于农村新型社区试点湖北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取得的成就: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工作,在领导的重视下,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湖北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念,对全省的农村工作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规划。

其中,在省委省政府亲自挂帅指挥下,仙桃市、洪湖市和监利县组成了跨区域“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十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基层民主管理、整治农村环境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的社区建设模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困境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的亲民惠民政策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实惠,开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满足农民需求。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相关困境,阻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

如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教育、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虽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基层组织尚未很好地发挥农村自治、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功能。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来源单一、且缺乏长效的供给机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公共服务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和长效的供给机制是这项工程能否持久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差异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增长。

我国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但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普遍对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偏少,所以差距的缩小还需近一步努力解决。

资金来源也是单一的,有限的。

2.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仍以居民的家庭保障为主,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好多青年人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家庭的现象在农村里面多有出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四二一”的家庭越来越多,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养老问题、空巢老人的关怀问题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3.居民建设规划性不强,居住环境差,缺乏整体性布局,给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难点和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长期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致使居民点建设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分布也较为分散,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较差。

一是从农村地区整体面貌来看,“乱搭乱建”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居民点建设无序化,社区内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二是从居民的居住环境来看,社区内卫生环境比较恶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

4.农村居民与基层政府关系不和谐,村务广泛参与度和信任度不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不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重是让农民自治。

农民是农村自治的主体,只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农民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对于农民的合理需求,给予及时、合理和妥善地解决。

基层政府要搞好与农村居民的关系,获取农民的信任,对于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给予提出指导的意见和措施。

5.农村社区教育滞后素质较低是农村社区里的农民存在的普遍现象。

农民缺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社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型社区需要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使新型社区能够健康、持续和稳定地发展。

三、运用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知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加强建设社工队伍,增强农村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建设社工队伍,首先需要加大社工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储备相应的人才;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将社工的发展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之中;再次要理顺相关管理制度和机制,政府积极引导社工机构的规范化发展,为专业社工队伍的构建搭建良好平台;另外,要在全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相关精神,创造良好氛围,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更要注重政府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培养,健全机制,实施有效激励,建立一支有效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2.促进代表农村弱势群体利益的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有减少社会危机的“安全阀”之称,同时社区工作者可以以农民合作组织为载体,就是将其作为专业社工和义工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渠道。

调动社区内的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自己合法权利和诉求的渠道,通过合法手段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

如农村社区已经或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以专业社工群体为农村社区提供专业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可以消除老人“养儿不防老”的危机感,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3.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工作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农民需要为导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一些乡镇政权偏离了其管理社区、组织社区生活的公共职责,使农民成为利益被侵犯的对象。

只有当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工作的出现,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与之平衡的力量。

社会工作除了“组织者”的角色外,还有“政策影响人”的角色。

通过与农民的接触,反映农民的意见,维护农民的利益,从而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使政府的决策趋于完善。

4.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增强农民对村务的参与在增强权能理论以及优势理论视域下,农村社会工作人员通过激发农村居民自身的各种潜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踊跃参与村务,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建立健全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为自己谋福利。

5.弥补农村社区工作不足专业社会工作秉承扶危济困、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扶助弱势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农村居民的教育、心理辅导、日常照料及文化生活之中。

尊重农民,信任农民,发挥其潜能和创造力,使得农村社会工作有效地弥补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凸显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发挥不足的缺点。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长久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以农民为主体,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发挥农村社会工作者辅助作用的优势,共同努力,协头推进。

参考文献:[1]谢松保,等.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J].中国民政,2011,(4).[2]张明锁,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困境与突围路径分析——基于河南四市农村的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11,(3).[3]顾荣.打造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城市和谐社区[J].东方企业文化,2011,(6).[4]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5]郭彦朋,李思遥.探析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1,(2).[6]陈燕颜,等.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笔谈)[J].唯实:现代管理,2012,(1).[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8]刘月平.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反思——以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为例[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10).[9]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2).[10]王媛,黄腾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基于全国21个省68个村2147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