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行政伦理
一、概念题
1.行政人
答:行政人,又称为“行政人”假设,是指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基于“有限理性”而提出的一种人性假设理论。
“行政人”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其追求的是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的决策。
基于这一前提,“行政人”理论认为,在行政体系当中,组织的价值观会取代个人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的“经济人”也会被“行政人”所取代,“行政人”把组织目标作为个人决定的价值前提。
“行政人”的显著特点是:组织的影响不仅使他去做某些具体的事情,还使他养成了为实现组织目标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相对于经济人,行政人是比较现实的,追求决策的合理性,但又会在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上达成妥协。
2.行政道德
答: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主体个人职业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
行政道德属于精神原则,源于公务人员的内心,表现为个体的应当,具有内在性、主观性、个体性,并通过公务人员的职业实践表现出来。
行政道德是对公务员行为进行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
3.行政伦理
答:行政伦理是指行政权力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所应当遵循
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规范系统。
行政伦理涉及行政主体行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既包括公务人员个体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活动与道德规范,也包括行政主体作为群体及组织机构在行政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
因此行政伦理包含着行政道德,又高于行政道德。
4.公共利益
答: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公共利益则是指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需要的对象,即具有公共效用的对象,或者说,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具有公共效用的资源和条件。
5.行政理想
答:行政理想是指行政管理活动的目标和追求,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行政理想就是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追求,其涉及现代汉语中的政治方向问题。
狭义的行政理想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活动中追求和向往的职业价值目标,即希望通过行政管理职业活动实现的价值追求。
6.公共责任
答:公共责任是行政伦理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体现,即行政主体应该承担的义务和履行的职责。
行政伦理众多要素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共责任。
行政良心则是行政主体履行公共责任的道德要求。
行政荣誉是衡量行政主体公共责任和行政良心的价值尺度,乃在行政主体履行义务之后所获得的外部评价和内心认同。
7.行政纪律
答:行政纪律是指对行政主体履行义务和责任的制度保障,是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
狭义的行政纪律主要是指政府中的纪律;广义的行政纪律则包括一切组织中由行政机构所制定并要求其成员遵守的服务于行政管理需要的纪律。
从行政纪律的目的来看,行政纪律是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并专门用于约束和限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规范。
行政纪律是行政行为的边界和框架,不得逾越行政纪律所划定的界限。
从行政纪律的内容上看,其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行政纪律可以分为一般性行政纪律和特殊性行政纪律,如机要部门、外事部门、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的特殊工作要求。
从行政纪律的性质上来看,其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义务。
我国政府中的行政纪律大致可以概括为:政治纪律、工作纪律、保密安全纪律、廉政纪律、财经纪律、社会管理秩序、公共道德纪律等方面。
8.行政良心
答:行政良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履行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行政良心是行政主体履行公共责任的道德要求。
行政良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行政良心有强烈的阶级性、集团性和民族性。
由于行政机关是国家政权的核心部分,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与国家政权的性质紧紧相连,因而行政良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集团性和民族性。
②行政良心有相对独立性。
行政良心一旦形成,便作为行政人员内心信念而存在,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行政良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行政良心在支配和评价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时表现为一种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不被外力所强制,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会违背道德要求。
9.行政荣誉
答:行政荣誉是指社会舆论对行政主体行为的肯定性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主体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
行政荣誉的获得是以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为前提,具有道德激励与工作评价相统一,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相统一,权威化和大众化相统一的特点。
行政荣誉的作用在于:①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是三种责任机制相互补充的融合剂。
②社会舆论也会通过行政荣誉而促进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向道德责任的转化。
③行政荣誉机制能够弥补现实责任机制的缺陷。
10.行政作风
答:行政作风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在长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行政作风是行政主体的道德风尚,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理想、行政态度、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良心和行政荣誉等方面的综合性、长期性习惯表现。
良好的行政作风有利于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
11.行政文化
答: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甚至决定行政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行政理念、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因素整合而成的文化模式。
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行政文化包括人们对于行政体系特定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习惯、传统和规范等。
行政文化的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
行政文化的特点包括:①时代性和民族性;
②社会性和积淀性;③整合性与多元性;④普遍性与连续性;⑤渗透性与隐蔽性。
12.行政态度
答:行政态度是指公务人员从事行政管理职业过程中履行义务或责任的积极性即敬业精神,反映出公务人员对其服务对象的热爱与敬重程度。
公务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其管理行为。
影响行政态度的三个因素包括:①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公共政策在道德上所具有的模糊性;②特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对于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要求的影响;③各种程序的相互矛盾性。
公务人员正确行政态度应该是,承认一般社会成员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而自己的责任在于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将公共利益同社会公众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简言之,这种态度就是对公众的情感和为大众服务的责任心,真正能够驱使无私和高尚精神的产生。
13.行政品德
答:行政品德是指公务员在行政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行政品德是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其既具有行政伦理规范的约束力,又具有内在的主动性,是行政自律与他律的高度统一。
公务员一旦形成了行政品德,就具备了一种行政伦理规范的自觉性,能够起到有效克服自利行为、提高行政责任、防止腐化堕落、净化行政环境的作用。
14.职业道德
答:职业道德是指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形式往往比较具体、
灵活、多样。
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①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②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15.道德原则
答:道德原则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道德原则是道德本质的体现,是道德体系的核心。
其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以公共利益为本质内容的行政伦理,其基本道德原则就是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道德原则的进一步体现就是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原则基础上所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16.道德规范
答:道德规范是指在道德原则基础上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是道德原则的进一步体现,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
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任何先进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先前社会中的有积极和进步作用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的力量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得多。
17.行政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