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星级酒店发展研究综述王勇201305002894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6-3-27目录摘要 (2)引言 (2)一、星级酒店 (2)二、星级酒店发展现状与趋势 (3)(一)星级酒店发展现状 (3)(1)国际联号品牌扎堆中国高档酒店 (3)(2)中国本土高档酒店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3)(3)国内高档星级酒店利润率偏低 (3)(二)星级酒店发展趋势 (4)(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
(4)(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
(4)三、影响酒店发展的因素 (4)(一)、缺乏酒店文化 (4)(二)、不善于运用营销策略 (5)(三)、酒店经营危险期 (5)四、星级酒店的竞争优势 (5)(一)、管理创新 (5)(二)、营销创新 (6)(三)、观念创新 (6)五、结论 (6)参考文献: (7)我国星级酒店发展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大众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星级饭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近年来,我国星级酒店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行业整体的发展缺陷也日渐明显,星级酒店在设施设备、产品功能等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而软件上的竞争日渐突出,也就是说在服务质量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因此,搞好酒店的服务质量是酒店致胜的法宝之一。
本文从中国酒店的发展现状论述了酒店将来的发展和影响酒店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酒店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星级酒店星级酒店发展现状与趋势影响因素竞争优势引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酒店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经济财富不断增加,外出旅游和出差无一不涉及到酒店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设施及服务,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酒店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客服务质量,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已满足顾客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
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就应该加强酒店服务意识的培训,让员工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酒店服务文化环境和服务奖罚制度等从而来提高酒店竞争力。
一、星级酒店星级酒店是由国家(省级)旅游局评定的能够以夜为时间单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饮及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它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
是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一定规模的。
所取得的星级表明该饭店所有建筑物、设施设备及服务项目均处于同一水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将酒店按等级标准是以星级划分,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5个标准。
星级以镀金五角星为符号,用一颗五角星表示一星级,两颗五角星表示二星级,三颗五角星表示三星级,四颗五角星表示四星级,五颗五角星表示五星级,五颗白金五角星表示白金五星级。
最低为一星级,最高为白金五星级。
星级越高,表示旅游饭店的档次越高。
二、星级酒店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星级酒店发展现状(1)国际联号品牌扎堆中国高档酒店目前我国近700余家五星级酒店,其中20%为奢华酒店。
这些高端酒店的业主基本上都属于中国投资人,但国内投资商所建造的奢华饭店的运营管理几乎为国际奢华饭店品牌所独享。
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饭店管理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在未来几年,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数量还将迅速增加。
(2)中国本土高档酒店品牌意识开始觉醒一直以来。
国内的酒店品牌多定位为中低端,仅满足一般的旅游住宿需求,其文化附加价值更是很少被充分挖掘。
现在这种情况慢慢出现了变化,首旅集团推出号称第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奢华酒店品牌“诺金”。
万达紧随其后,已开业28家五星级酒店,并且计划到2015年开业70家五星和超五星酒店,营业面积170万平方米,已与凯悦、希尔顿、雅高、喜达屋、洲际等15个品牌建立管理关系。
越来越多的本土旅游企业和地产集团开始发力打造自己的酒店品牌,诺金、谭阁美、唐拉雅秀、J Hotel、万达瑞华、万达文华、万达嘉华、铂瑞、铂骊……这些暂时还相对陌生品牌名字开始陆续出现,这也意味着中国本土高档酒店品牌意识开始觉醒、萌芽。
(3)国内高档星级酒店利润率偏低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能耗成本上升、平均房价相对国际品牌偏低,无序发展导致高密度分布从而出现恶性竞争,同时很多酒店需要支付给国外管理公司高昂的管理费用,这一切都造成企业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不足。
据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赵焕焱调查,中国星级酒店2009年全行业亏损亿元,2010年进行统计的11781家星级酒店利润总额仅为50.6972071亿元,甚至呈现出星级越高盈利能力越弱的怪圈,国内品牌五星级酒店的经营深处泥潭,如何提高国内品牌酒店集团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酒店业的当务之急。
(二)星级酒店发展趋势(1)、供给相对过剩,竞争激烈,今后发展速度降低。
1996年到2000年旅游酒店业共增加35.4万间客房,平均年增长率为12.39%,而同期的客源增长率为4.0%。
由于供大于求,导致酒店企业之间过度竞争。
从1996年到1998年全国酒店的平均出租率和利润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
1998、1999、2000年三年亏损额分别为45.56亿、53.64亿和26.43亿元。
这种态势。
遏制了新的投资,迫使酒店产业的规模扩张速度降低,同时提出控制酒店总量、提高酒店质量等战略性问题。
(2)、酒店业新的发展投资点将逐步西移并优化地域结构。
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中西部的措施,一部分酒店投资将有可能从东部、南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
随着中西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中西部的酒店业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酒店业新的、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域。
从总体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各个城市旅游酒店的总量和档次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部地区发展迅速,有望在近3年内就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瓶颈主要是西部地区。
三、影响酒店发展的因素(一)、缺乏酒店文化酒店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酒店文化是酒店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酒店发展的氛围。
酒店大多数员工是不是热爱这个酒店,这也是衡量酒店文化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酒店的凝聚力不光取决于工资的高低,还取决于人格的尊重。
如果员工得到应有的尊重,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往往宁可工资低一些,也会有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员工为酒店效力,当酒店面临困难时,大家会同舟共济。
(二)、不善于运用营销策略酒店的服务日趋商品化,如今,重视对营销的研究已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由于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定向思维,许多经营者不善于进行客源市场及其细分、营销环境、产品定位、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与促销、价格以及公共关系等的深入研究和掌握,使酒店经营陷入误区。
一些营销上的小环节没处理好,就会全盘皆输,这种事例屡见不鲜,此外,也没有应用自媒体等互联网技术进行营销。
(三)、酒店经营危险期酒店与人一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各阶段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症,处理不当,可能病倒,甚至夭折。
在酒店经营危险期内,酒店体质比较单薄,在决策上要特别慎重。
在这个阶段发展要渐进,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医治,避免风险的扩大。
而一旦酒店走向平稳期,洒店的实力则会迅速增强。
酒店没有渡过危险期时,决策失误或医治无方,容易导致经营亏损或倒闭。
四、星级酒店的竞争优势(一)、管理创新管理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像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务必要打造优秀的服务团队,向顾客提供零差错的优质服务,真正使每一个光临的顾客都百分百的满意,健全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是赢得回头客的必备条件。
酒店要实行管理创新,必须要(1)对所有员工实行统一管理,要求酒店的全体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真正使顾客满意赢得信赖。
(2)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做好客人从预约到离店整个过程的管理。
(3).全面性管理,分层次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的使管理落到实处,使酒店的服务质量逐渐标准化、亲情化。
(4).多样化管理,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过去酒店的质量管理更多的是倾向于感官,而现在的酒店管理以科学检测为主。
比如:菜肴的营养构成、客房的温度和湿度等的测定。
同时可以广泛利用媒体宣传酒店的质量保证,使顾客了解和信赖酒店。
(二)、营销创新成功的营销往往是让新顾客光临同时让新顾客变成老顾客,进行重复消费并转介绍成为忠实的消费者和传播者,很多一些酒店的餐饮部门为了提高顾客的消费频率也采取了一些方法,比如:送代金卷、积累消费等等。
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忽略服务本身的价值和品牌效应,而过分通过眼前的回报来刺激客人的消费频率。
各个酒店的营销做法大同小异,不但成本费用增加了很多而且并没有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三)、观念创新当今产品和服务都高度同质化,所以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观念创新是必要的。
顾客忠诚管理观念有利于酒店和顾客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这对酒店无论在科技方面还是在服务体系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真正提供客户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更长远的利益。
总的说来,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创新精神是这个时代发展所必要的,虽然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发展的瓶颈,但是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相信通过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观念创新,能使我国酒店业的竞争优势大大提升,适用世界酒店业的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论星级酒店的发展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的提升,未来酒店业的发展必定是细微之处的竞争。
人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员工将成为星级酒店的基础,因此酒店需为留住好的员工而不断完善体制以适应星级酒店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3—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邓新华.饭店投资的可行性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5.[4].何杏红.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绿色科技.2011年第1期.[5].李菊霞.我国饭店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2001年第3期.[6].郑海燕.关于酒店员工流动率过高问题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7期.[7].邹益民.现代饭店餐饮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8].王文君.中国饭店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9].林梅英. 酒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向分析[J]. 经济经纬, 2001,(06) .[10].袁金明. 关于酒店经营创新的思考[J]. 经济师, 2003,(03)[11].严伟. 品牌营销——新经济条件下中国酒店业的战略选择[J]. 经济师, 2003,(11) .[12].廖佳丽.以人为本是洒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3)[13].文新跃:“以人为本”提高酒店员工满意度[J] .商场现代化,2005,10(445)[14].田喜洲:论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趋势[J].商业研究,2005,1(309)[15].左正万:酒店管理“以人为本”[N].市场报,2004-12-03[16].邓雪:论企业员工满意度的提升[J].商业研究,2003,(3)[17].徐洁:浅析现代酒店客房管理员工的人性化策略[J].管理研究[18].周文霞:管理要正视人性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管理,2000,(3)[19].雷姝燕:酒店人性化管理解决员工流动率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11[20].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1].胡善风.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2].蒋丁新.饭店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23].陈志学.现代饭店培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余昌国.现代饭店管理创新[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5].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6].胡善风.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7].孙玉波.2004年中国星级酒店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8月[28].戴桂宝,《现代餐饮管理》,2006年版本,北竞大学出版社[29].庄玉海,《现代旅游饭店全面质量管理》,海天出版社[30].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2006年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