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品孔子之三十七:孔子论音乐
孔子音乐才艺高超,会演奏磬、瑟、琴等多种乐器,爱
唱歌。

个完整的人,必然要有对音乐的高度欣赏和理解。

人的一生中,音乐是美好、快乐生活中,所不能缺少的一种
重要的精神食粮。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有比一切智慧、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孔子是一位音乐“发烧友”,会弹奏多种乐器,喜欢自奏自唱,兴致一来便“取瑟而歌”。

孔子深谙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鼓励他让人们接近音乐,领悟音乐,
方面,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完善人们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孔子从年轻时候开始就痴迷音乐,曾经“遡受” 一次强烈的音乐心灵震撼。

当时,孔子经听到一种古典音乐“韶”之后,感受至深,萦绕于心,以致“三月不知肉味”,数月中吃肉都感觉不到味道,并且口中喃喃自语:“想不到音乐之美能够到如
此境界啊。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简单,吃肉可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孔子本身也是爱吃肉的人,但是,其听觉受到的震撼和冲击,以致让味觉暂时“瘫痪”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常状况,当然是因为孔子有着一颗对音乐敏感的心。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孔子听到一首曲子后
出现“月不知肉味”的“症状”,乃是一种音乐带来的美好的
“高峰体验”。

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首歌或曲子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或者黯然神伤,或者喜形于色,或者久久的不知身在何处,仿佛离开了尘世。

马斯洛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

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


孔子“三月不知肉”的经历启发人们,音乐可以让人获得最美
好的“高峰体验”。

在这种音乐的高峰体验中,人们得到精神
上的满足,可以迅速而直观地感受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幸
福,“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提升生存的境界。

孔子还向人们示范了一个专业级的音乐”发烧友”是如何欣赏、学习乐曲的。

次,孔子向一位叫师襄子的人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说:“我
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

”过了些
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悉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
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

师襄子又
说:“你已经了解乐曲的情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

”孔子
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

他说:“我已经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
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 ”此时,师襄
子不禁对孔子肃然起敬,他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
说:“我的老师说过,这就是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琴曲名《文
王操》呀”。

发烧”是痴迷、执著的形象比喻。

有人说,音乐发烧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烧”播放器材的;一种是烧出版碟片版本的,归搞收藏的一类;还有一种就是“烧”耳朵的,几乎能听出演奏者任何微不足道的瑕疵,比如说鼓手无意中打到了自己的二p □匕
手背。

孔子不属于以上的三类,因为他是“烧”心的,用心去体会音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感受创作时的情感,想见其为人。

首美好的音乐作品,要想完全把握、欣赏到其中的“妙处”,必然缺少不了像孔子这样“烧心”,而不是简单的一听而过。

孔子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一个快乐的人生活中不能没有乐。

孔子当时没有录音机,更没有MP3 、CD 机之类的东西,但是他生活却音乐之声不绝。

孔子随时能够自伴自唱,像如今那些快乐的年轻人一样,嘴里的歌声总是不断。

据说,他听到别人唱的好,还会请人家再来一遍,然后自己与其相和而歌。

孔子在临死前还唱过歌:“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 唱完后,眼角流下浊泪,七日后逝去。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音乐来表达。

孔子既会唱,更会演奏乐器,抒
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排遣人生的苦闷。

孔子拿手的乐器是打击乐——击磬,磬最初用普通石头磨
制,后来逐渐捎媚承T厥馐罚a蛙石)制成发。

孔子空闲时候,就自?amp;ldquo; 玩”击打乐,一次,他正在击敲着磬,有
个隐士路过门口,说道:“有心思啊,这个击磬人,磬敲得又响又急,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渴望干一番大事业,却一
直没有机会,在击磬的过程中,他超越了苦闷的现实。

这就像马克思
思想来源之一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首,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首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
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
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孔子还会弹奏琴和瑟。

古书上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
琴为首。

”《论语》中记载孔子向师襄子学琴。

而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这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
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有一次,孺悲的人想拜见孔子,孔子推辞说有病不见;然而,当传话的人还没有出门,孔子就“取瑟而歌”,表示自己并没有病,高兴的很,只是不想见孺悲而已。

这是孔子的幽默,却也显示出音乐在他生活中,已经是“嬉笑怒骂”皆有音乐的情形。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孔子还会作曲。

他曾经因为感伤晋国被无辜杀掉的窦鸣犊、舜华两位贤人,创作了《陬操》的琴曲来哀悼。

我们无由知晓的演奏、作曲水平是否达到专业级别,但是,如此已经显示一个以改善社会为人生追求的孔子,是怎样注重“全面发展”,在音乐的欣赏、理解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也许,正是出于对音乐之美的亲身体验,孔子希望用音乐来引导、教育人的心灵。

也就是说,音乐引人向善,对人生价
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对人性和心灵的
具有不可替代的滋养作用。

对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雄所见略同”,他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他又说:“音乐训练是比其他东西更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与乐调有
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
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孔子认为一个所谓的“完人”,在智慧、勇敢、道德、多才以及礼之
外,必须有“乐”浸入其生命之中。

音乐是滋养人性的土壤,它让人
快乐,心灵变得柔软,人生变得细腻。

在孔子
看来,一个人的完善、成章,最终要在欣赏、理解音乐中来
完成,即“成于乐”。

此时,音乐就与人合一,还会激发出
种精神力量,让人勇敢无畏。

所以,当孔子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却依然“弦歌不衰”。


时,孑L子六十多岁,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两国的高官们派人围困在野外七天,粮食没了,他带领的年轻学生多数病倒,命运处于紧急关头。

按说年纪最大的老夫子早应该倒下了,但是,孔子却毫不胆怯,而且鼓瑟而歌,歌声依然瞭亮,音乐在此时成为孔子勇敢面对灾难的精神支柱。

所谓的沉重苦难,被音乐“四量拨千斤”,轻轻化解。

不久,楚国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孔子与弟子化险为夷。

七百年后,人们熟悉的魏晋“竹林七贤”第一人嵇康(223-262) ,更显示了音乐在灾难来临只之际的力量。

嵇康遭陷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日影西斜,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行刑场边的数千人,凄怆无言;此刻,被押解到行刑台上的嵇康神色不变,带着镣铐,索来一副琴,抚拨
琴弦,弹奏《广陵散》
曲,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从容就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