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探究题型

散文阅读探究题型

准确评价文本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 3.探究发掘意蕴和个性化阅读。
• 【题型突破】
题型一 意蕴式探究
•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 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 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 注的探究点,意蕴式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
• 2.对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学 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 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应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 景,还包括个人遭际等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 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 揣摩其创作意图。
• 句子含意
• 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 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 主题情感
•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 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 时代背景
• 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
• 出题角度 具体阐释
• 人物形象
• 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 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
• 情节(细节)
• 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 环境氛围
• 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 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 【典例导引】(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
• 4、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 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 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4、【解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
•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 •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
从写作思路上看,前文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呈现 散文“散”的状态,至此收尾时必须要“束”了,所以, 此画线句很巧妙,它是“束”的形象表述,将各种生活 风格进行一个统一,表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但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应由“端午节”上升开去)中亦有 相同的生活方式,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 也是共同的文化表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烙印, 同时也将前文的四种生活风格进行了一个上升,属于主 题上的一个升华。在情感上,作者也表达了自我的赞同 与称许,甚至是一种骄傲。 • 【答案】(1)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 (2)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艾草的 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 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散文阅读探究题型
• 【考情分析】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 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 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
•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类题目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
•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类题目出题的 方向较多,往往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近几年,探究 类题目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丰富意蕴的挖掘以及对作品 的个性化解读两个方面,对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 考查较少。此类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 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
• 【复习定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 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 的独特解读。设题角度涉及主旨意蕴、手法技 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等;设题方式也多种 多样,有比较式探究、矛盾式探究、启发式探 究、观点式探究、标题式探究、体验式探究等。 要做好以下几点:
• 题型二 体验式探究 •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
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 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 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 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 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类探究题题干多要求 “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 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 间的关系”,等等。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掌握以下三 个角度:①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 提炼认识与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 思想,认识体味。②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 解去分析。③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 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 意义与担当。
• [常见设问方式] • 2015湖北 •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
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 你的看法。 • 2014安徽 • 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 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 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 2013四川 • 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 你的思考。 • 2012安徽 • 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 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 的理解。 • 其他设问方式:(1)第×段中传达了作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 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2)请你指出 ×××话在文中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说说 你的理解。(3)你认为×××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