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探究题
• 三、解题方略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解题方略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 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于一 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 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 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做多方位的联系, 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 点。
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写作目的考虑)
• 二、考情探究
四川2014年《考试说明》对“探究”有三个明 确的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中第三 点的考查最为常见。
2014年全国多套试卷中考查了该考点, 只是程度不等而已。四川考题已经将其作 为固定考点在18题进行考查。分值一般在 6—8分,复习和考试时引起高度重视。
废墟之美
• 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 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 你的理由。(5分)
分析:可以多角度回答。如艺术、文物、历 史、经济、最初修建者等角度回答。
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 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 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 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 导。
散文阅读 之
探究题
• 一、回归教材
• 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 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 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 对此你有何评论?《小狗包弟》课后 第一题
• 参考答案:
• 第一问参见“整体把握”。第二、三问,学生可以各自发 表看法,说一说读了课文之后,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巴金 老人是什么样的。他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出善良、正直的品 性,至于他的具体表现、他的其他品性,学生可以各自领 悟。也不排除学生有对巴金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可能,也许 会认为他软弱,本来可以活得畅快一些,可他主动背精神 包袱。那么,教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引导,巴金老人 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 “文革”时代所缺少)(民族精神考虑),他的这种精神 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 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
《上善若水》 张笑天
• 、、、、、、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 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 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 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 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 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 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 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解题方 略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解读文章主旨。通读全文, 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 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 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散文 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信息,或社会现象,或人生感悟,这 都与主题有关,因此需要解读文章主旨。
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 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 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2)揭示文学创 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 风气。 (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高 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作精神。对他的写 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耕作的诗人 张炜
•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 是什么?(6分)
探究题启示:文本写的人事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走向土 地、托尔斯泰的创作离不开土地;现代的一些作家创作脱离 劳动,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土地上(乡村)的平民的朴素 的劳动生活。答作者创作意图就是对主要所写人事景物进行 评说。
《上善若水》 张笑天
• 8.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 层深意。(6分)
解析:回答“上善若水”的深意,可 从“都江堰本身”的角度、“历代贤 者”的角度、“启示我们”的角度多 维探究挖掘深意。
答案:1、以水比喻“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筑和 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 谓上善之人
答案要点三:我们要做上善之人,做上善之事。
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的答案要点中的第一、 二个要点就可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开头“这是指水吗?是褒 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及下文中关于都江堰和李冰等人的贡献来找出, 而第三个要点就要根据文本中“环境污染”“危 及生态”“泥河”“黑水河”等来挖掘。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 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 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 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 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 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 现实意义。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 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 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实 现“探究文本本身”的目的。
2.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 创作意图。应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 再关注文后注释(假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 知识储备,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探 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
如《耕作的诗人》探究题中的第三个要点“表达了 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就是和 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