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论述、简答(判断)。

第一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填空1、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2、区域综合思想是区域的灵魂。

单选1、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它对区域的研究是以条件或(地理环境)为基础。

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应用学科。

简答1、两个学科的主要区别:1、传统的根基不同。

2、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

3、对区域的认识与态度不同。

4、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

2、2000多年地理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启示是:地理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它赖以研究的区域,而对区域条件环境的研究更是它首要探讨的内容;地域综合性、地域综合思想是这门古老学科的灵魂,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应该继承并加以发扬的。

4、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的联系:P5第二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填空1、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名词)2、(构造类型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归宿。

单选1、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简答1、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1)经济区域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地域单元。

(2)经济区域系统是由众多的经济地域分化组合而形成的错综的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地域巨系统。

(3)经济区域系统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经济地域运动规律。

(4)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地理学将其称为条件)。

地域条件的不同组合特点,形成经济地域的不同类型。

(5)2、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答: P17第三章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单选1、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最早进行阐述的,首推(亚当*斯密)。

2、人们称斯密的分工论为(绝对利益学说)。

3、大卫*李嘉图是继(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他运用了(比较利益原则)。

4、(俄林)是用(一般均衡的理论)研究劳动地域分工,并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则)。

从地理学角度首次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进行阐述的是原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郎斯基)。

5、社会生产力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

6、地理条件差异是社会分工(包括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基础。

名词1、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或地区)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所需的产品。

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劳动地域分工。

填空1、劳动地域分工是劳动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示形式。

2、在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开始陆续地实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3、劳动部门分工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

多选1、劳动社会分工主要由(劳动部门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两大部分组成。

2、劳动地域分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发展的动力。

3、简答1、简述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认识。

P262、劳动地域分工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机制与客观规律性。

P31(多选)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地域分工的影响(特点)P39第四章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名词1、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

2、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

3、单选1、基本要素应包括基础要素(各种土地与建筑)、人口与劳动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资金、科技、信息与管理和文化观念等。

其中,基础要素是不能流动的,但可以增值;其他要素均可以流动。

(填空)2、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是由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使地域内容增加和运动载体速度加快造成的。

3、(生产力)是经济地域的总动力。

4、(地域分工)是产生经济地域运动的直接原因。

5、区域引力与排斥力(即极化与扩散)是产生经济地域运动的具体原因。

6、非均衡运动是经济地域运动的总规律。

7、集中与分散是经济区域运动中的基本规律。

多选1、经济地域整体演变规律主要有:要素流动演替规律、产业机构不断高级化规律和区域发展阶段演进规律等。

简答1、概括经济地域运动内涵P472、简述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P59(四个规律有扩充内容,自己启示)其他考点第五章经济地域的基本特征名词1、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的部门结构)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与经济地域运动规律的直接作用下,受区诸条件直接影响的国民经济诸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

2、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地域结构,是与经济地域的部门结构相对应的。

是指经济地域内诸经济事物的地域组合关系,既包括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域的关系,也包括中心城市与其它城镇的关系,还包括城乡与网络的和网络内部的关系。

单选1、(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位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2、(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经济基础。

填空1、对经济地域的研究,要对诸结构系统有所了解,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地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2、空间结构即包括核心、外围地域与网络三者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关系。

多选简答1、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

P672、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具有哪些特定的经济功能。

P72第六章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名词1、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在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及生物圈的动、植物界等。

2、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地域是指该地域内有一些资源也很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主要专门化部门;但是有些主要资源欠缺,需要外地运入以发展加工工业。

例如,我国吉林(选择)3、地理位置是指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

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4、信息条件是指传递情报信息的设施和方便程度。

单选1、(要素)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条件与产业之间。

2、加工型经济地域,我国上海。

3、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是综合的经济地理区位。

填空1、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体制政策条件)与(政治环境)两大部分。

多选1、狭义的自然条件则是指除去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土壤生物条件、生态环境等。

2、资源型经济地域的国家是俄罗斯。

3、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地域的类型。

4、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

5、影响高技术分布的因素有人力、劳动力、条件。

6、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分布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

7、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分布因素有位置、交通、信息条件。

8、人口与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体。

9、人口、劳动力与科技条件紧密结合在一起。

10、人口、劳动力的移动与产业分布的变化往往是一致的,并相互促进。

简答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经济地域产业分布的影响。

P82其他考点第七章区域的产业部门结构名词1、区域产业关联是指一国一地区内诸多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与地域组合状况,主要通过产业技术联系与产业经济联系表现出来,可以通过产业关联度对其进行测度。

2、主导产业一般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居于带头作用的产业,又称为带动产业。

3、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是在区域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

4、基础产业一般是指在产业结构系统中起基础保障作用的产业,如能源、原材料产业与交通、通信信息产业等,农业也可作为基础产业。

5、单选1、高新技术产业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

2、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3、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可耕地、草场、水面)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

4、我国以北京综合枢纽为中心。

5、在一个小的地域范围内或一个中心城市,实现密切的产业关联,不就能够提高关联的效果和效益,而且会推动区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日本丰田汽车。

6、日本属于加工型的经济区域。

填空1、采掘业纯属资源型产业。

2、采掘业的产业链比农业长。

多选1、农业是基础产业2、支柱产业的两大特点:一是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多财富的部门;二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部门。

3、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省区均属于资源型经济地域。

简答1、工业(制造业)与建筑的生产特点。

P1202、新型工业的主要特点。

P1283、交通运输业地域组合形式。

P1314、简述生生产演变规律。

P1345、区域产业关联的主要内容有下述几个方面。

P1376、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

P139(定义+特征)7、资源型产业结构具有下述基本特征。

P142(多选)8、加工型经济地域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下述几个特征。

P143(多选)论述1、论述产业关联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及对策。

P137第八章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名词1、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具体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填空1、核心城市在地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便:组织作用、集聚作用、辐射扩散作用、传输作用。

2、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任务在于不断地促进核心、外围和网络三者关系的发展,并逐渐提高空间结构层次,以促进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

4、条件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的个性。

5、网络、核心与外围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中三位一体的概念。

多选简答1、经济地域空间结构在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P1512、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域城镇的地域组合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下述几种形式和发展模式。

P1563、外围地域可以分为哪五种类型。

P1594、简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P1605、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区域开发模式有哪些。

P169论述1、论述核心、网络、外围三者的组合关系。

P1592、论述依据地域产业主要功能的不同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类型。

P1653、论述我国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

第九章经济地域系统填空1、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域系统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规划区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和结构网络地域系统等六种主要地域系统所组成的巨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