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五首》教案1

《诗五首》教案1

《诗五首》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属于讲读课文,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文言文和诗词的阅读,主要是诵读和理解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领会其思想内容、品味其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和训练诵读能力上。

学情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五首诗歌。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

.讨论点拨法。

.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

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学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补充注释。

()说诗,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学生齐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三、研读《行路难》。

.选两位同学介绍李白。

.指导朗读。

.研习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学生讨论,探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意。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精神。

.学生齐读诗歌,深切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尝试背诵。

五、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内容如下:()龚自珍()写作背景介绍。

.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配乐朗诵磁带,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音。

.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深层探究,理解诗中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读诗歌,鉴赏美点,并积累名句。

.背诵这首诗。

六、学生齐背三首诗七、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教师不宜过多评判,只需稍作指导即可,以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为主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第二层无车马喧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意;深悟诗意,体味诗情;鉴赏诗歌的写法;感知诗歌的艺术风格,并进行比较鉴赏;延伸拓展、课堂讨论。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诗体简介(多媒体显示)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

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

“行”是乐曲的意思。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三、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及背景简介.指导朗读()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

()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全诗共四段。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选两位同学交流。

成果展示:深秋时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

茅草被风卷着,飞过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负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

我喊他们不转来。

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

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

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

渐渐进入黄昏,进入黑夜。

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

宝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

屋顶漏了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

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

这样长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因为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

杜甫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他一样流离失所。

他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呢?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的高屋华舍,那么,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教师点拨: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深层探究,突破难点教师提问: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杜甫是在做秀,自己身居破茅屋,怎么能“大庇天下寒士”呢?教师点拨: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

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学生齐读诗歌两遍。

三、指导学生自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的自然风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深层探究,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岑参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生自选写景诗句,揣摩诗人的情思。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迎风赏雪的惊喜之情。

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冰天雪地,阴云低垂,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

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友人已去,诗人不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什么?不尽思潮,凝聚笔端。

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为背景,为送别增添豪壮的气氛。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

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

在西北大风雪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这首诗表现了岑参诗怎样的艺术特色?学生思考,明确:岑参的诗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立意奇、构思新,常以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宏大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开拓出广阔、隽永的境界,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学生读诗,感受岑参诗的艺术特色。

四、比较鉴赏教师提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思考,并合作研讨。

明确: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表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个“雪”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教师不宜动辄评判,只需稍作指导即可,以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为主)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并积累名句。

板书设计: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完成下列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