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五首》 教学设计

《诗五首》 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揣摩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5.背诵五首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4.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涛》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6.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人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4.比较鉴赏法。

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

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

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一)交流资料1.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2.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结合课下注释)①《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

真意,即真趣。

(三)再读教师进行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四)概述诗意《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

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

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

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

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五)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

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

“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

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

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诗颇富哲理,很有些为而不为的意味,深刻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

后来多用于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得意而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总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六)学生齐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三、研读《行路难》(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盘就值一万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