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导入“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参考注释)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因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诗韵四、题解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葵)的人请教。
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四、释诗意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衔接:当年的幽州台还在,可是招揽贤士的燕昭王却早已不见。
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落泪伤悲呢?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其他看法【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学、解析、赏析、背诵、练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朗读诗歌四、自主学习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鸣鞭。
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暗指朝廷、国家。
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整体感知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七、主题探究主旨: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1、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2、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3、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龚自珍形容愁之深、之久情感:眷念、怅惘、失落、孤独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途,挥鞭远离京师。
夕阳西斜(烘托)运用比喻:落红-----辞官后的自己;花-------国家和朝廷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寓爱国情怀。
《登飞来峰》王安石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五、品读,体会诗的含义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描写景物③④抒发情怀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高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飞来峰高168米。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
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3.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出示课件)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小结: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角度景情教学反思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个难字——寻、闻、畏、缘,我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理解,然后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2、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
从朗读和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志向和此诗所含的哲理。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位能人,他文武双全,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时他又是个爱国诗人,一生写下无数忧国忧民的诗篇。
他一度得到皇帝的赏识,入朝做了大官。
但却遭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
于是,皇帝偏听了这些污蔑之言,罢免了他的官职。
怀着满腔的愤怒,他回到老家绍兴闲居。
一天,此人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