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一、《论语》十二章课内复习。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完成默写:(1)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2)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3)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4)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参考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课外阅读。

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毕淑敏(1)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我拿着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

万物好似缩微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摆在那里,等待你亲手挑选。

货筐是那样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2)于是洁白的纸上,记下了我生命申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3)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下的五样当中,潮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4)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一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芬芳的它。

(5)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

你必须得用笔把它全部涂掉。

(6)依法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

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刻,顿觉西周惨失颜色,犹如二十世纪初叶黑白的无声影片。

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

(7)请在剩下的四类当中,再剔去一种,仅剩三样。

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8)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

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样是好?思忖片刻,提笔把“水”划去了。

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

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9)老师说,继续划去一样,只剩两样。

(10)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

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

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

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11)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

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

对已是万般无奈的我们,此语一出,不亚于惊雷。

(12)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13)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

陷哦于深重的两难。

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固守的字——笔。

(14)感谢这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它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

(15)我细心地收起这张白纸,一如珍藏一张既定的船票。

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菜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1.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任选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2.一篇好文章。

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

请从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说说本文结尾第(15)段的优点。

参考答案:1.“这时教室内变得寂静,好似荒凉的坟墓。

”运用比喻,形象地烘托“我”失落、痛楚的心情,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笔和阳光。

它们在纸上势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重的两难。

”运用拟人,以笔和阳光的争斗、期待、关注,形象地突出“我”抉择的痛苦、艰难,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内容上:突出抉择的正确、慎重、庄严,是感情的升华;表达自己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实践、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是主题的深化。

语言上:用比喻描写“我”经过抉择以后的心情,生动形象感人。

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4)饭疏食..饮水(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尝试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标点或断句。

1.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2.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学科问题】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学生问题】1、学习风格(略)2、先行知识分析:(1)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能根据“曰”来进行简单断句,但语感不强。

(2)不明语法,不晓句式。

(3)对人名不敏感,会对人名也进行理解、翻译。

(4)受不懂字词的影响,看不懂时难下笔断句。

学习目标:1.巩固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常见文言字词释义2.了解断句,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初步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目标分解:1.梳理、总结《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并复习文言字词特殊现象);2.了解断句常识。

3.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句段,学习断句的技巧。

教学过程:《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的不同1.朋:(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6.殆:(古)有害(今)危险7.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8.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9.匹夫:(古)普通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v.→n.,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a.→n.,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n.→v.,吃饭。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6.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一词多义1.文言虚词①之: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③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④而“而”字的用法有: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修饰:地如:面山而居。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2)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承接)(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7)曲肱而枕之(表修饰)(8)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2.一词多意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五、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文言文断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也称为“句逗”。

句读就是我们读文章时的停顿,在书面上就是标点符号,在我们的考试中就是需要给句子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

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找对话标志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看虚词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