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中的泉水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通过对母语的阐释,表达对祖国语言的深爱之情。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
3.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清新、细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习时,可通过对文中关键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的观点;通过分析文章前半部分与“我”跟守林人的交谈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学习时反复揣摩关键词句的意义,品味文中的语言,比较文中修饰词、修辞等表达效果,联系作者的生活经验,掌握其内涵,加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一、导入
《小树林中的泉水》是一篇随笔,选自作者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
《金蔷薇》是一部清新隽永的散文集,全书表达了作家对文学、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追求。
作者自己说过“整个俄罗斯文学就是来自国家深处,大部分作家是在同人民、同大自然的接近中成长起来的”(《面向秋野》)。
二、作者介绍
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作家。
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
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
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1968年7月14日,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三、释题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四、课文思路:
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14)写作者对俄罗斯语言——母语的认识。
第二部分:(15-32)写“我”与守林人的一次邂逅。
在对话交流中,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俄罗斯生动的语言来自民间。
本文是对俄罗斯语言文字的赞美,作者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割不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五、分析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许多俄国文字本身就现出诗意,犹如宝石放射出神秘的闪光”?
明确:这句话用到了比喻手法,作者用宝石来比喻俄国的文字是非常恰当的。
宝石的光对于物理学家是容易理解的,而对普通人来说,是璀璨而神秘的。
而祖国语言也会给人同样的神秘的美的感受。
2、作者如何来阐述宝石“神秘的闪光”?
明确:用到了举例论证。
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宝石中平凡的海蓝宝的颜色的神秘美。
作者用“浅绿”“碧蓝”“纯粹银色”“静静的星星色的海水”来形容海蓝宝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觉,由此来告诉大家宝石的神秘的闪光的美。
3、作者如何阐述俄国文字的美的?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将之比喻为宝石,并以海蓝宝为例先为我们阐述了宝石的神秘美,以此来阐述俄国文字本身表现出的诗意;接着又举例,用“露水闪”对我们想象力的冲击来说明俄国文字的美。
4、汉语中有没有让你想象丰富的词语?试举例阐述。
比如:淅淅沥沥。
看到这个词,能让我们联想到的是春天或者秋天,多余的季节,轻微的风声夹着雨声、落叶生声、流水声,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个安静而动感的场景。
5、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俄罗斯语言的美有着深切的感受,只有那无限热爱自己的国家、
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民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会对它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有所感悟。
6、在我们研究母语的时候,哪些人的语言值得我们去研究?
作者认为有两类人的语言值得研究:
一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师如普里什文、高尔基、托尔斯泰等的语言,因为他们作为语言大师对语言会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
二是来自于普通人,那些“字字金石的饱经风霜的人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语言源泉。
小结:作者开篇就用宝石来比喻俄国的文字,然后围绕这个比喻展开,因为宝石的光彩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许多俄国字、词本身也会给人如此的感受,用作者的话说“好像表现着夜间远方雷电缓慢的闪光”。
这个比喻说明了只有对俄罗斯语言无限热爱的人,对它了解到入骨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与守林人的邂逅的地点是哪里?
小树林里
2、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来表现小树林的美的?
演变历史和组成
比喻:像收拾好准备过节的农舍的上房,像著名画家的画
3、守林人如何阐述“泉水”一词?
P30
4、你怎样理解守林人的这段话?
守林人说出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字的理解。
他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喜欢自己分析字眼,他对“泉水”这个词的理解非常独特,“泉水”“祖国”和“人民”这三个词“好像亲戚一样”,从字形到读音,它们都有相近的地方,这是一个普通守林人的发现,他让这些普通的词儿变得不普通。
5、如何理解“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作者通过一个普通守林人的发现,强调普通人对俄罗斯语言的理解,一个看似没有文化的守林人却在琢磨自己民族的语言,朴素的表达是对祖国语言最深刻的理解,民间是语言的根,语言的诗意来自民间,表达作者对充满诗意的俄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进一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课文后半部分“我”跟守林人在交谈中主要讨论了什么?它与前半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后半部分“我”跟守林人主要讨论了俄罗斯词汇中有“亲戚”关系的一些词。
文章的前半部分是议论,后半部分是叙述,但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前面是作者对祖国语言艺术的认识,后面“我”与守林人的交谈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说明了不只是自己对充满诗意的俄罗斯文字有深切的感知,就连普通人也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7、文章为什么以“小树林中的泉水”为题?
充分体现了俄国语言的文学魅力与活力,作者借用小树林中,偶听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见解表达出母语的伟岸,以及自己对母语的深情厚谊,泉水一词的解释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中最出彩的地方,使文章主旨更加深刻。
作者通过对俄罗斯语言的赞美,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