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第一框感受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2.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3.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4.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难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及其根本原因,重点。
3.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影响以及产生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难点。
4.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四、教学手段、教具: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交流资料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诞生。
在走过的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中,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今天就要和大家一起来感受社会的的变化。
一.体验生活变化多媒体课件打出三幅图片,同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营造气氛。
仔细观察图片并让学生回答:1 农民住新居2网络技术培训 3 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1.三幅图片分别表明了人们在哪些生活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导学生阅读P2-P3两段文字,并且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政治生活日益扩大。
活动:学生交流合作,填一填,说一说:a过去人们居住土房茅屋,现在住公寓、别墅b过去人们用芭扇纳凉、火炉取暖,现在使用空调c过去人们只求吃饱穿暖,现在讲究绿色和营养d说一说自己家庭或所在村镇(社区)人们平时的文化生活。
旅游、观看文艺表演和电视电影、上网冲浪、通过以上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们的三大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掌握这一知识点。
2.从上述人们生活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感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答案是从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过渡〉从学生回答上题感受的答案中自然过渡到第二框“领略现代文明”的学习。
如:从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是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社会,推动社会的巨大发展,创造更多社会文明,我们接下来就来领略现代文明。
二.领略现代文明1.文明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P3-P4之后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使学生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推动着社会变化发展,使得“三大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使得“三大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请三位学生分别从教材文字中找出相关的证词,也可以用其他来源的证词来加以说明。
教师进行分析、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如何理解?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识点过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过渡到我国的发展和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变化。
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填空。
●列举一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悟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
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a;经济建设: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等。
b;政治建设:①香港澳门胜利回归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
c;文化建设:①北京申奥成功②“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胜利发射等。
d;说明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根本原因: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由于做完了上一题,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成就面前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不断的努力实现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哪些奋斗目标呢?①2000-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知识点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祖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在社会总体和谐的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4.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的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其根本原因。
结合教材P5探究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出这一问题。
不和谐的现象: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生产力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不良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
〈知识点过渡〉正因为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①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探究思考:我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请从不同角度来回答。
六.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2.请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3.我国当前社会存在哪些不和谐的现象?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课时关心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关心时政的道理,学会关心时政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实验:准备一个烧杯盛满水,每组学生每人用吸管分别吸一滴水并将其滴到纸上,观察反应(瞬间消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讨论:1、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很快就会消失?2、如果说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教师总结:因为一滴水孤立无援,它很快就被蒸发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它不想消失,只有汇入大海,融入集体,才能永不干涸。
这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享受快乐,才能充分显示其才华和生命的价值。
板书课题:关心社会发展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含义:学生看书,找出人类社会的含义。
特别提醒,注意三个关键词:①物质生产活动②各种关系③共同体教师总结: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它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离开了物质生产活动它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是所有人生活的一个共同体的统称。
同时,人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是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2、小明的观点对吗?课件展示讨论题:小明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中,爸妈都在国企上班,爷爷奶奶退休在家,爸妈的工资养家糊口,生活比较宽裕,爷爷奶奶平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所以,小明认为:我只要有爸妈、爷爷奶奶就行,我可以离开社会而生活。
你是如何评价小明的观点的?请发表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的。
其实,小明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他认为依靠爸妈、爷爷奶奶就能生活,反而更说明了他作为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退一步说,即使有爸妈挣钱养活他,如果没有农民为他提供粮食,没有工厂商店为他提供衣物,没有建筑工人为他提供住房,没有国家为他提供上学的条件,就凭他父母的工资,他能生活吗?他能全面发展吗?3、为什么亚维伦的孩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孙”却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的两段文字,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亚维伦的孩童是很小很久就远离社会,远离他生存的环境,“鲁滨孙”则是一度被遗弃在荒岛上,时间不太久,只要改变生活环境,重回人类社会,就能够很快适应。
由此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总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
拓展:阅读这两个事例,说说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自由言说)。
教师总结:结合两个事例,可能想到的问题有:生存条件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个人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能过上多少天?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会变成“动物”,那动物生活在人类社会会不会变成人?有些人参与的“极限训练”、“魔鬼训练”,能否证明人可以离开人类社会?三、践行:关心社会的途径1、讨论:关心社会的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的一段文字,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①我们青少年学生既是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
虽然,年龄还小,但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与社会环境、社会变化发展有关。
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③关心社会是每个公民包括青少年学生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
2、关心社会的具体途径教师总结: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
关注时事政治,可以通过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途径来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了解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
四课堂练习:见课课练第2框关心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
2.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2.关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
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四、教学手段、教具:学生预习、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交流资料如《印度狼孩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印度狼孩的故事》、图片。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