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

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二)关于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

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主色就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

其中,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

(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
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

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

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

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

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黄色主脾虚与湿证。

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皮肤赤、黄、白、青、黑五色的意义见望色之“五色主病”。

1.丹毒:本病的特点是皮突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

其中,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为游丹。

2.白驳风:四肢、面部发生白斑,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由风湿侵袭,气
血不和所致。

(二)形态异常:
其中,皮肤干燥为常见,多因阴津、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本症多与口、鼻干燥等症状并见;肌肤甲错是瘀血的重要特征表现;皮肤硬化原因颇多,或因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或因瘀血阻滞等。

(三)皮肤病症
1.斑疹:斑与疹的鉴别是本节的重要内容。

斑即皮下出血,其特点是色深红或青紫,不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疹指粟粒大小的疹点,高起皮肤,其色红或紫红,压之褪色。

2.水疱:水疱可见于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

白,指湿温病人汗出不彻所致,其特点是色白,晶莹如粟。

水痘,是发于小儿的传染病。

其特点是皮薄透明,椭圆形的小水疮。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先出现红斑,后形成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

3.疮疡:疮疡主要有痈、疽、疔、疖等几种。

这些病症都是外科疾病,除疽属阴寒凝滞外,其余三种都因火热毒邪而致。

它们各自的形态、色泽的不同,是鉴别的依据。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年月日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