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古代文学》复习(元明清部分)元代文学一、基础知识1.元杂剧的结构有严格的限制,一本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

2. 《救风尘》是著名喜剧,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女主角赵盼儿。

3. 《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是元代剧坛写关羽戏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一个。

4.《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通例,长达五本二十折。

5. 李千金是白朴《墙头马上》中塑造的女主角。

6. 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7. 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

8、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以梁山故事为题材的水浒剧。

9. 赵五娘是南戏《琵琶记》中的女主角。

10.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11. 在元散曲作家中,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12. 张可久为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

1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

14. 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

15.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回族诗人萨都剌。

二、理论应用1.四大南戏指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合称为《荆》、《刘》、《拜》《杀》四大传奇,也称四大南戏。

成就最高的是《拜月亭》。

2.南戏南戏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

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称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也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三、分析能力1.分析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主要答出窦娥的两方面性格:(1)善良(2)抗争* 窦娥的形象——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孝顺第一折免使婆婆难堪第二折免使婆婆受刑第三折免使婆婆伤心第四折免使婆婆无靠抗争第一折本能的自卫,不自觉的抗争。

第二折公堂上据理力争,自觉抗争第三折刑场发誓,抗争高峰。

第四折鬼魂出现,抗争继续。

2.谈谈《西厢记》体制的创新(1)五本二十折的连本戏。

元杂剧一般是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是五本二十折,好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本戏。

(2)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

比如第四本,第一折由张生主唱,第二折由红娘主唱,第三折由莺莺主唱,第四折由张生、莺莺二人同唱。

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①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特别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②戏剧冲突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③语言运用方面,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

明代文学一、基础知识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 《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正史材料是西晋初年陈寿的《三国志》。

3. 《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

4. 清代修改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是毛宗岗。

5.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6.《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7.《水浒传》的繁本系统主要有百二十回本、百回本、七十一回本。

8.《水浒传》是我国部长篇白话小说。

9. 高启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0.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于刘基的《卖柑者言》。

11.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

12.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和王世贞。

13. 唐宋派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代表作《项脊轩志》。

14. 朱有燉是明代创作杂剧较多的作家。

15.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

16. 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共十出,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三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个故事。

17. 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18. 明“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的《鸣凤记》。

19. 首先把改良后的昆腔搬上舞台的是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

20.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1.中国第一部神魔小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22.《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

23.《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撰写的长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世情小说。

24.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25.“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6. 明末,抱翁老人《今古奇观》,是一部较好的明人拟话本选集。

27.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

提倡“童心说”28. “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是明后期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29. 明代后期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0.《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31.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题材,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二、理论应用1.台阁体指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等馆阁文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诗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

2.临川四梦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这四部传奇都有做梦的情节,所以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所以又称“玉茗堂四梦”。

3.“三言”“二拍”“三言”指明朝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明朝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他们代表了明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传奇作家洪昇和孔尚。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

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所以他们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三.分析能力1.谈谈你对《三国志演义》中道德悲剧的认识《三国志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结构全书,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由“仁德及人”的刘备、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义绝”关公等组成的蜀汉集团,最终败亡。

刘备的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的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的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说明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仁君贤相,并非救世良方。

就像庞统说的:“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2. 《三国志演义》是如何塑造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的?(简述《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方法)①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的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不断加强刻画。

②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③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3.谈谈你对《三国志演义》中某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他于建安十二年从隆中出山,到建兴十二年去世,前后二十七年的活动,全书以近七十回的篇幅,远铺近垫,大肆渲染,描绘他的非凡智慧和才能,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人物。

1、作为贤相的典型,善于治国,勤勤恳恳,政绩卓著。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写诸葛丞相在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

两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又幸连年丰收,老幼鼓腹讴歌。

凡遇差徭,争先早办。

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

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描写了孔明治理成都的成果。

对刘备集团的忠诚,突出表现在刘备死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立支撑着困难局面。

在他身上,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报国思想。

2、军事家、外交家。

小说突出地描绘了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超人智慧。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有预见性和指挥若定的才能。

他一出场就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的智慧,用几千人马杀退强大的敌军。

赤壁之战,他帮助周瑜,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表现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见识和才能。

他后期的主要对手是司马懿,但是通过“安居平五路”、“弹琴退仲达”等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他高于司马懿的才能和胆识。

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只身来到东吴,舌战群儒,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夺取了赤壁大战胜利……。

总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谦虚谨慎,执法如山、廉洁奉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成为封建社会“贤相”的典范。

4.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及其理想寄寓。

*一、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

1、从内容上看小说塑造的刘备的形象,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信友、宽厚谦让,以恢复汉室为政治目的,以忠于桃园结义为生活信条,以解救百姓疾苦为行动准则。

写曹操,是作为刘备的对立形象来处理的,处处都显得奸诈猜忌、凶狠残忍。

他杀人不眨眼,不仅在争权位、报私仇、掠土争城时杀人如麻,连吕伯奢这样的与其父有八拜之交、当他危难时仍当贵客款待的忠厚老翁,他也要杀其全家;为他贴身警卫的内侍、给他治病救命的医生华佗、患难中舍身相助的陈宫以及名士、如孔融、杨修等,都一一死在他手中。

2、从结构上看小说把刘备放在主导地位,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六十年的事只用了十六回就草草结束。

小说第一回就引出刘备,拉开了帷幕。

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经演述了三分之二。

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3、从语言上看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在回目上多次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第65 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而对曹操,直呼曹操算是客气的,当然也常称孟德,而多处却直呼小名阿瞒。

最能看出鲜明立场的是在回目中称曹操为“贼”、“汉贼”、“国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