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名句

中医养生名句

中医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径》
《黄帝内经》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日:“是以志闻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心心故合于道,新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嘉言《寓意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起病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脾主运化,胃主消磨,总以通畅为贵,一有积滞,诸症蜂起,惟有攻下而消其积,导其滞,才是根本之图。

张从正《儒门事亲》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明·袁坤仪《摄生三要》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

——明·万全《养生四要》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明·万全《养生四要》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