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疹患者的护理

麻疹患者的护理

麻疹患者的护理
案例导入
患儿,女,5岁,发热6天,出疹3天,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1天。体检:T 39 ℃, 烦躁不安,颈部、面部、躯干及手掌、足有均匀的深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大小不 等,疹间皮肤正常;双侧睑结膜明显充血,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轻度肿大,口腔黏 膜见科氏斑;有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心率每分钟120次,肺部可闻及少量 湿啰音。 案例分析: (1)该患儿的临床诊断是什么?诊断要点是什么? (2)针对该患儿可提出哪些护理问题? (3)护士应如何对该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麻疹病毒在外界的生活能力不强,在空气飞沫 中能保持传染性的时间不超过2 h。麻疹病毒对日光和一般消 毒剂很敏感,在日光照射下或在流通的空气中20~30 min即 失去致病力。麻疹病毒不耐热,55 ℃作用15 min即被破坏, 但耐寒、耐干燥。
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 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两者为IgG, 表示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 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可见于皮肤、结膜、呼吸道和 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处。
皮疹为病毒或免疫损伤导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的结果。崩解的 红细胞和血浆渗出使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 死及退行性变形成脱屑。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病变与皮疹。 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 话等排出的病毒经口、咽、 鼻或结膜侵犯易感者,通过 患者的衣物、玩具、用品等 传播者较少见。
4.流行特征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季节多见。近年来,随着麻疹减 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流 行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较好的控 制,但在流动人口较多及未普种 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暴发流行。
1.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麻疹唯一的传 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 期末)至出疹后5天,患者 的结膜、鼻、口咽和气管 等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 具有传染性。
3.人群易感性
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群普 遍易感。90%以上的易感者 接触传染源后发病。其中, 以6个月至5岁小儿的发病率 最高,男女无差异。
S O
W T
1.典型麻疹 (1)前驱期。前驱期(出疹前期)是指从发热至出疹的一段时间,一般为3~4天。 ①发热。发热多为麻疹的首发症状。 ②急性卡他症状。在发热的同时,患者可出现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症状。 ③眼部症状。患者的眼部症状表现为结膜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可有一条明显的充血横线。 ④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在起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两侧近第一臼齿的颊黏膜上出现直径为 0.5~1.0 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起仅数个,1~2天后迅速增多并融合,一般在麻疹出现后2~3天 消失,对麻疹的早期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2)出疹期。患者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3~5天出齐。 (3)恢复期。恢复期一般为3~5天。皮疹出齐后,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非典型麻疹 (1)轻症麻疹。轻症麻疹多见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者,症状较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无并发症。 (2)重症麻疹。重症麻疹见于体弱或有严重感染者,死亡率高。重症麻疹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①中毒性麻疹。患者起病即高热,持续在40~41 ℃,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加快、发 绀,常有谵妄、昏迷、抽搐表现。 ②休克性麻疹。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有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变弱、心率快、 血压下降等表现。 ③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褪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3)异型麻疹。异型麻疹由接种灭活疫苗引起。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麻疹黏膜斑。
1.血常规检查
出疹期患者的白细 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下 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 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 继发细菌感染。
2.病原学检查
早期从患者的鼻、 咽部、眼等处的分泌 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即可确定诊断。
3.血清抗体检测
皮疹出现2天内用酶 联免疫检测法从血中检 出特异性IgM对麻疹有 早期诊断价值。
当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或吸入 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黏膜短期繁殖,同时有 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初次病毒血症)。此后,麻疹病毒在远 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在感染后5~7天大 量进入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广泛性损伤,此 期为临床前驱期,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 少,第3天或第4天后,血清中的IgM几近100%阳性,临床 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 制,故部分患者可继发肺炎、心肌炎、喉炎等。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为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属于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少见,发病率为(1~4)/100万。
知识链接
麻疹疫苗接种
大量研究证实,小儿由母体中带来的麻疹抗体要到出生8个月以后才完全消失, 所以麻疹疫苗的初次接种时间应安排在出生8个月以后。麻疹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免 疫力可持续4~6年,并不能保持终身。因此,接种麻疹疫苗后4年还应加强接种一次。
1.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酌情用小剂量解热剂,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用祛痰止咳药;
烦躁不安可用镇静剂。
2.防治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主要为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抗生素。 (2)心肌炎。有心力衰竭者宜及早静脉注射毒毛花苷K或毛花苷C; 高热且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同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3)喉炎。蒸汽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可使用抗生素。 (4)脑炎。脑炎的处理基本同流行性乙型脑炎。
3.并发症。
(1)喉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发生炎症。
(2)肺炎。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3)心肌炎。心肌炎多见于2岁以下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者, 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心率快、短期内肝大等急性心力衰竭症状。
(4)脑炎。脑炎的发病率为1‰~2‰。患者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