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整理先秦文学《静女》【诗文今译】娴静姑娘真艳丽,久立城角等我来。
姑娘藏身不露面,心急挠头我徘徊。
娴静姑娘真娇美,赠我彤管表深情。
彤管美丽有光泽,爱它美艳特真诚。
郊外归来赠白茅,白茅美丽惹人爱。
不是白茅它美丽,因是美人赠我怀。
课后题:1. 改编成小故事:月出东山,似一轮玉盘。
清亮的光辉撒在枝头草丛间,也笼罩着城边的那座城楼。
城楼上徘徊着一个男子的身影,月光剪出他英挺的身材轮廓,也照出他一脸焦急不安的神色,他不停地搔头,四处张望。
他在等人。
不是说好月出东山头的时候见面吗?怎么还不来呢?他俯身城墙,朝月下那一条灰白的小路上张望。
路上没有一个人的影子,周围一片静寂,小路也静静地像睡着了似的,悄无声息。
是她躲藏起来了吗?不会吧。
月亮都移到枝头了。
他转身在城楼里四处寻找,能藏人的地方都找过了,不但没有她的影子,连一点儿声息都没有。
傍晚,夕阳西下,晚霞满天。
我在水沟边洗去锄头上的泥土,也洗去满腿的污泥。
是你在经过我身旁时轻轻扔下一句话:“月出东山,城楼上。
”我抬头时,你已飘然而去,只把婀娜的背影留在我眼眸里。
可是现在你却不在这里,这是为什么?月亮又移高了。
他抬头望月,月亮丰满圆润,多像你的脸庞啊。
记得吗?三月三,桃花满树,春水满河。
水边树下,四处散布着三三两两的青年男女,大家或嬉戏欢笑,或眉目传情,或一对儿拉着手朝远处走去。
春风骀荡,春意浓浓。
你独自一人坐在水边,洁白的双脚放在清清的河水里,一头如墨的长发瀑布般披垂而下,我就站在你身后不远处的一棵树下,凝望着你美妙的身姿。
似乎是心灵的感应,你终于回头了,嫣然一笑。
然后我们无言而默契地相随而行。
记得吗?三天后,也是一个黄昏的时候。
我荷锄而归,是你把一把白茅草放在我的背篓里,然后转身跑开去,像一只小鹿在草丛间跳跃不见了。
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是怎样的狂跳不止吗?我拿起白茅草,望着你远去的背影,又是怎样的欣喜无比吗?从此,每天劳动归来,我总是在你送我白茅草的地方驻足片刻,那一刻心荡神驰的感觉又涌上我的心头。
记得吗?十天后,我们第一次相约这城楼。
也是这样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月亮,是你送给我一只红色的管箫。
你说当我想你的时候,就吹起这箫吧。
你会听到悠悠箫声的,就会来见我的。
月光下,这个年轻人拿着一只红色的管箫,管箫在月光下闪烁着光华。
他把箫放在了嘴边,吹出一支忧伤的曲子。
他心里默默地说,静女,你听到我的箫声了吗?四周静谧,只有悠悠的箫声在静静的月光下传出很远很远。
2. 与《蒹葭》比较,分析意境异同。
(参考)在《蒹葭》当中,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给人表现的是爱情对人的折磨和煎熬和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之痛。
秋意秋思、迷离怅惘的意境。
清冷朦胧、渺远无助的、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静女》全篇都洋溢着一种爱情的甜蜜之感。
通过男子的叙述。
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一对情侣的幸福和快乐。
《鹿鸣》【诗文今译】群鹿呦呦郊外鸣,尽情吃苹甚安闲。
我有嘉宾来相会,奏瑟吹笙表欢迎。
吹起笙来接宾客,捧筐赠物致敬情。
贵客心中喜欢我,治国大道给我呈。
群鹿呦呦在鸣叫,吃那青蒿野地里。
我有嘉宾喜相见,他们德高美名彰。
做民表率不轻薄,君子效法好榜样。
我有甜酒来奉献,嘉宾宴饮心欢畅。
群鹿呦呦鸣叫欢,野外食芩乐融融。
我有嘉宾来相见,奏瑟弹琴热烈迎。
奏瑟弹琴来助兴,和平安乐情意深。
我有甜酒勤奉献,嘉宾畅饮心欢腾。
【课后题】:1. 解析《鹿鸣》全诗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
笙入三终,主人献之。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
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
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
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
”足可为证。
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
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
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
”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
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
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2. 结合分析《诗经》比之手法的特征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 试分析《诗经》作者和曹操对人生的领悟有何不同《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曹操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湘夫人》【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课后题】分析抒情手法:《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课后题】:1. 从“谤”字分析中国远古原始民主制度及其在封建王权时代的衰落。
2.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认知功能从诗歌的内容中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古代的制度及文化。
3. 试分析厉王这个人物形象用“怒”“监”“杀”三个动词写出厉王的残忍、暴虐,用“怒”“喜”写出了厉王的愚蠢。
昏庸残暴,个性鲜明。
《论语》十则孔子说:“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