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食品071班注:由于字数原因。

具体分析及古文诗歌翻译请参见老师教案一.大同练习题1.选择题(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B. 《孟子》C. 《礼记》D. 《尚书》答案:C(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答案:D2.填空题《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4.论述题(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七、思考题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注:另附《墨子·尚同》由于字数太多,再次就不整理在内,大家可以去老师的教案中看。

二.七月练习题1.选择题(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 A )。

A.305篇 B.300篇 C.350篇 D.298篇(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B )。

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3)《七月》反映的是( C )的历史。

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 D )。

A.公鸡B.蝉C.蝗虫 D.纺织娘(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A )。

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2.填空题(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七月》。

(5)《七月》全诗以时间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3.翻译题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案见译文)4.简答题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答: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七、思考题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

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

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

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

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

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

”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五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

)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3.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三.萧萧《萧萧》分析沈从文中国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杰出而重要的作家。

这位曾经表示自己“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作家,出生于湘西落后的穷乡僻壤,在其散文与小说总是流露出对湘西的人与物的关爱,对家乡的真朴感情有十分直接的流泄。

代表作《萧萧》一著便着重于沈从文家乡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命运。

1.小说的三个主要线索(1)萧萧嫁作童养媳萧萧出嫁:别人哭,她不哭——原因从这家转那家。

童养媳:丈夫三岁。

婚后任务:看丈夫。

日常休闲:晚饭后闲暇时光。

议及女学生“女学生”:从本地过身,打球、读书、花钱、坐车、自由结婚、男女平等---城里人的生活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不可理解!(咬人)城里人:软绸衣服、精美饮料、好事情乡下人:得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萧萧:照料丈夫、绩细麻四斤(2)萧萧被花狗诱奸花狗大教萧萧弟弟唱山歌挑逗萧萧:唱开心红脸的歌萧萧怀孕花狗逃走(3)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处罚萧萧:沉潭、改嫁、生儿子作品在赞美:生命的美、人性的美、人情的美2.萧萧人物形象的意义萧萧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加重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力量。

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反人性的陈规陋习。

能促使自我意识苏醒,进而激发人追问“自由”、“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的绝好契机就被萧萧在糊里糊涂中轻易放过了。

这也注定了她难以成就一个“新我”,只能是无数童养媳中平凡的一个,这也是萧萧的可悲可叹之处。

作者对萧萧的命运的态度:萧萧天真、善良的天然之美,在那种偏僻的山村吸引了人们的原始的爱美之心,但这种美经过人性糟蹋,被摧残,是萧萧不可对抗的命运。

3.“女学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4.《萧萧》的思想意义: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

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练习题一、填空题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以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答案:1.北宋。

2.《资治通鉴》,编年(二)字词解释题⒈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

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七、研习与思考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国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