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提问而精彩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互动,提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的“问”多了起来。
作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问题设计有效性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苯。
”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是这样解释的:“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提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谜,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遐想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因此,课堂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提问要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
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
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够得到。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问:他虽变了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
最后教师就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又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讲到作者是如何描绘如此美妙的春风时,我也是把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我先提出问题:作者调动了几种感官来观察春风?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征?这样提问,化难为易,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对本文的认识。
所以说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
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比如在上《三峡》一文时,我不是问大家最喜欢三峡那个季节的景色,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如果你是摄影师的话,你们最想把《三峡》中的哪一时间的美景拍下来呢?为什么?问题变直为曲、灵活多变,使学生听后有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了问题的有效性。
三、提问要抓住重点、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
所谓触动神经,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唯有如此,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
因此,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对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有蚀效,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提出一系列问题,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②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③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⑤
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四、提问要巧妙,形成讨论焦点。
可疑处质疑,在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
在看似“情理之处”处质疑。
在学生注意力疲惫时设疑,课堂上长时间探求某一个问题,容易使学生注意力疲惫。
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对进一步学习形成心理障碍时,设疑可克服学生注意力的疲劳。
选择恰当的时机的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好时机,否则就不能达到优化的效果。
比如说教师可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规律,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
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
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设疑提问,能给教学带来无尽的欢乐,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深入挖掘课文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鲜活起来,才能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教学效果将更好。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蒋蓉.语文教育新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孟治学.语文教学.1997.。